中山图次韵俞国昌都谏送许补之侍御谪定州

· 陆深
中山风物美且都,无乃贤达避世区。 芝山许子今钜儒,虬髯逸论如大苏。 只手欲作回天图,七月诏狱朱颜敷。 我生有癖惰且迂,辱子契谊时与俱。 两都三试要不殊,空怜警夜雁有奴。 寂寞府中栖树乌,剸割修复见昆吾。 聊试儿童夹道呼,中山山中劝种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中山:地名,今河北省定州市。
  • 贤达:有才德、声望的人。
  • 避世区:隐居的地方。
  • 芝山: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许补之的故乡或别称。
  • 钜儒:大儒,指学问渊博的人。
  • 虬髯:qíu rán,蜷曲的胡须,特指颊须。
  • 逸论:超群的言论。
  • 大苏:指苏轼,因其文才出众,常被用来比喻文采斐然的人。
  • 回天图:比喻有重大影响力的计划或行动。
  • 诏狱:古代由皇帝直接下诏令关押犯人的监狱。
  • 朱颜敷:指面色红润,比喻精神焕发。
  • 癖惰:癖好和懒惰。
  • :迂腐,不合时宜。
  • 契谊:深厚的友谊。
  • 两都:指北京和南京,明朝的两个都城。
  • 三试:指三次考试,可能是科举考试。
  • 不殊:没有差别,相同。
  • 警夜雁有奴:比喻忠诚的守夜人。
  • 栖树乌:栖息在树上的乌鸦,比喻孤独无助。
  • 剸割:tuán gē,割裂,分裂。
  • 昆吾:古代宝剑名,比喻锋利。
  • 儿童夹道呼:儿童在道路两旁欢呼,形容受到欢迎。
  • 种榆:种植榆树,榆树在古代常被用来比喻坚韧不拔。

翻译

中山这个地方风景优美,物产丰富,难道不是贤人达士隐居的好去处吗?芝山的许先生,是当今的大学者,他的胡须蜷曲,言论超群,如同大文豪苏轼一般。他只手想要绘制一幅能够扭转乾坤的宏伟蓝图,七月的诏狱中,他面色红润,精神焕发。我生性有癖好且懒惰,行为迂腐,却因与许先生深厚的友谊而时常相伴。在北京和南京的三次考试中,我们的表现并无二致,只是可怜那些忠诚的守夜人,如同警夜的雁群中有奴隶一般。在府中的孤独中,栖息在树上的乌鸦显得格外无助,割裂与修复之间,我们见证了如昆吾宝剑般的锋利。姑且让儿童们在道路两旁欢呼吧,中山的山中,我们劝导人们种植榆树,以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生活。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中山的美景和贤人达士的隐居生活,通过对比许先生的才华与自己的懒惰迂腐,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敬仰和对自身境遇的反思。诗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和典故,如“虬髯逸论如大苏”、“回天图”、“昆吾”等,丰富了诗歌的意象和内涵。同时,通过对“警夜雁有奴”、“栖树乌”等形象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忠诚与孤独的深刻理解。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明代文人的学识与情怀。

陆深

明松江府上海人,初名荣,字子渊,号俨山。弘治十八年进士二甲第一。授编修。遭刘瑾忌,改南京主事,瑾诛,复职。累官四川左布政使。嘉靖中,官至詹事府詹事。卒谥文裕。工书。有《俨山集》、《续集》、《外集》。 ► 146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