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施司封三首

· 宗臣
昔君守南服,伊予还旧矶。 沉浮既异势,音告乖以违。 袖中有尺素,迟彼双鸿飞。 双鸿不可见,叹息沾裳衣。 思子忽若渴,望子忽若饥。 岂以负薪累,甘贻伐木讥。 中心谅无他,愿君察其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南服:古代指南方边远地区。
  • 伊予:我。
  • 旧矶:旧时的水边。
  • 沉浮:比喻盛衰、消长,也指随波逐流。
  • 尺素:小幅的丝织物,如绢、帛等,古时多用来写信或文章。
  • :等待。
  • 鸿飞:鸿雁飞翔,比喻书信。
  • 叹息:深深地叹气。
  • 沾裳衣:泪水沾湿了衣裳。
  • 思子:思念你。
  • 若渴:像口渴一样。
  • 若饥:像饥饿一样。
  • 负薪累:背负柴草的劳累,比喻辛苦劳作。
  • 伐木讥:砍伐树木的讥讽,比喻被人嘲笑或批评。
  • 中心:内心。
  • 谅无他:确实没有别的意思。
  • 察其微:观察其中的细微之处。

翻译

昔日你守卫在南方边远之地,我则回到了旧时的水边。 我们的命运既然不同,消息和问候也因此断绝。 我手中握着写满字的绢帛,等待着那双鸿雁带来你的消息。 但鸿雁不见踪影,我只能叹息,泪水沾湿了衣裳。 对你的思念如同口渴和饥饿一般迫切。 难道是因为我背负着生活的重担,甘愿承受别人的嘲笑和批评吗? 我的内心确实没有别的意思,希望你能洞察这其中的细微之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朋友的深切思念和无奈的分离之情。诗中,“南服”与“旧矶”形成了空间上的对比,突出了两人因命运不同而导致的隔阂。通过“尺素”和“鸿飞”的比喻,诗人寄托了对友人的书信的期盼,而“鸿不可见”则加深了这种期盼落空的失望。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虽然承受生活的艰辛和外界的非议,但对友人的思念和诚意是真诚无二的,希望友人能理解自己的心意。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命运的感慨。

宗臣

宗臣

明扬州府兴化人,字子相,号方城。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刑部主事调吏部。以病归,筑室百花洲上,读书其中。后历吏部稽勋员外郎。杨继盛死,臣赙以金,为严嵩所恶,出为福建参议。以御倭寇功升福建提学副使,卒官。工文章,为“嘉靖七子”(后七子)之一。有《宗子相集》。 ► 77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