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火
吾州斗大城,辛丑爇于火。
予时年十五,天地一蜾蠃。
窜身城北门,尚忆双髻鬌。
秋暑七月半,汹涌沸炎堁。
日午饥无食,枝头得梨果。
不谓心尚孩,析薪未克荷。
先君儒起家,负冤踣奔播。
赭垣获苟免,小宅亦云颇。
先祖之旧居,竟弗脱此祸。
二三叔父家,赀产素不夥。
焚如既已酷,生理各坎轲。
老者渐丧亡,赖尝教敕我。
田屋悉破散,江湖走一舸。
掇科扬历久,身幸青紫裹。
中年营一区,稍于己意可。
紫阳正面南,乌聊在其左。
前荣艺花木,后圃莳菜蓏。
军兴盗贼起,万卷破甑堕。
乙未九月灾,天特赦么么。
岿然七十翁,吾其理归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爇 (ruò):烧。
- 蜾蠃 (guǒ luǒ):一种小虫,比喻微小。
- 髻鬌 (jì duǒ):古代儿童的发髻。
- 炎堁 (yán kè):热土。
- 析薪 (xī xīn):劈柴。
- 赭垣 (zhě yuán):红色的墙。
- 赀产 (zī chǎn):财产。
- 坎轲 (kǎn kē):坎坷,比喻生活艰难。
- 掇科 (duō kē):指通过科举考试。
- 扬历 (yáng lì):历任显要官职。
- 甑堕 (zèng duò):比喻家道中落。
- 岿然 (kuī rán):高大独立的样子。
翻译
我所在的州是一个小城,辛丑年遭受了火灾。那时我十五岁,感觉自己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小虫。我逃到城北门,还记得自己那时扎着双髻。七月中旬的秋暑,炎热如沸。中午饿得没有食物,只能在树上找到梨果充饥。没想到心里还是个孩子,却已经要开始劈柴承担家务。我的父亲从儒学起家,却背负着冤屈四处奔走。幸好我们的红墙房子得以幸免,虽然小但还算舒适。但祖父的旧居终究没能逃过这场灾难。我的几位叔叔家,财产本来就不多。火灾之后,生活更加艰难。老一辈逐渐去世,他们曾教导过我。田地和房屋都已破败,我只能乘船四处流浪。通过科举考试,历任官职,幸好还能穿着青紫色的官服。中年时建了一处住所,稍微满足了自己的心意。紫阳山正对着南方,乌聊山在它的左边。前院种满了花木,后园种了蔬菜瓜果。战乱中盗贼四起,万卷书如同破甑一般被毁。乙未年九月再次遭受灾难,但天意似乎特赦了我这个微不足道的人。如今我已是七十岁的老人,我该整理归舟,准备回乡了。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回忆作者十五岁时家乡遭受火灾的经历,展现了个人命运与家族兴衰的交织。诗中,“吾州斗大城,辛丑爇于火”开篇即点明了事件的背景,而“窜身城北门,尚忆双髻鬌”则生动描绘了当时的逃难情景。诗中不仅反映了火灾给家族带来的巨大打击,也表达了作者对家族历史和个人经历的深刻反思。通过对比灾前灾后的生活,诗人的情感由无奈、悲愤转向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归乡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对家族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