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柯德阳埽尘斋
注释
- 矧 (shěn):何况。
- 佔毕:古代的书写工具,指简牍。
- 太少二生四:指阴阳五行中的太阴、少阴、太阳、少阳。
- 科斗:古代的一种书写体,类似蝌蚪文。
- 籀篆隶真行:指古代的五种书体,即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 抱椠剔蠹蘱:指勤奋读书,剔除书中的错误。
- 尸优副劣间:指在官职中,正职与副职之间的优劣关系。
- 颠倒足笑喟:形容事情的荒谬可笑。
- 之子读五车:形容读书极多。
- 天禄阁:古代藏书的地方。
- 太一照藜吹:太一,古代神话中的神;藜吹,指用藜草制成的吹管,这里比喻学问的精深。
- 跧蓬蒿:指隐居不仕。
- 饭茹宫有侐:指在宫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 陈蕃扫天下:陈蕃,东汉名臣,以清廉著称;扫天下,指治理国家。
- 雠勘极精审:指校对书籍非常精细。
- 披阅尽劬瘁:指阅读书籍非常勤奋。
- 残火秦坑遗: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的遗迹。
- 断简汲冢出:指从古墓中出土的残破简牍。
- 端倪究盘颉:指探究文字的起源。
- 古初探炎?:指探索古代的历史。
- 五十衍蓍爻:指用蓍草占卜,衍算爻辞。
- 九百采稗记:指收集各种杂记。
- 微吟泣山精:指低声吟咏,感动山中的精灵。
- 幽啸却野魅:指深沉的呼啸,驱散野外的妖魅。
- 净几如我心:指心境清净如几案。
- 暗室了无愧:指在无人之处也无愧于心。
- 迩年斯道衰:指近年来儒学衰微。
- 函谷青牛关:指道教的圣地。
- 洛京白马寺:指佛教的圣地。
- 敷落帝八言:指道教的八种修炼方法。
- 杨墨合为一:指杨朱和墨子的学说结合。
- 外若示兼爱:指表面上宣扬兼爱。
- 实则内自为: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 愚民欢趋之:指愚昧的民众盲目追随。
- 儒冠不能辟:指儒者的帽子不能辟邪。
- 拔白立赤帜:指改变立场,树立新的旗帜。
- 何至畔吾徒:指为何要背叛我们这些儒者。
- 拾此彼之嗜:指拾取别人的喜好。
- 太玄岂不奇:指《太玄经》难道不奇妙。
- 甘从高阁坠:指甘愿从高阁坠落,比喻放弃学问。
- 钟山说偏傍:指钟山的偏僻之处。
- 奎运竟跋疐:指星运终究会逆转。
- 洙泗以至今:指从洙泗(古代地名,指山东一带)到现在。
- 关洛最为粹:指关中和洛阳地区最为精华。
- 知艰行尤艰:指知道困难,行动更加困难。
- 方寸宜默识:指内心应该默默领会。
- 勿谓周鼎沦:指不要说周朝的鼎已经沦落。
- 后无汉唐治:指之后没有汉唐那样的治理。
- 大学久无儒:指大学已经很久没有儒者。
- 此亦见大意:指这也是看到大体的意思。
- 大匠操规矩:指高明的工匠掌握规则。
- 不执斧凿器:指不依赖工具。
- 当如九方皋:指应该像九方皋那样。
- 无以色见骥:指不以颜色来判断马的好坏。
翻译
尧舜这样的上古圣人,尚且以学习为重要之事。何况我们这些并非天生就知晓一切的人,不通过学习就无法达到知识的极致。可以学习而不学习,这叫做自暴自弃。低头沉浸在书简之中,又担心学不到家。应该恭敬地思考天地之心,从无极生出阴阳,阴阳又生出太少,太少再生出四象。生命不断繁衍,科斗文积累如乳汁般滋养。从籀篆到隶书、楷书、行书,虽然同文却有不同的书写方式。因此,历代前王建立了中秘的册府,称之为蓬莱山,校书和正字的工作。计算资质不衡量才能,勤奋读书剔除错误。在正职与副职之间,优劣颠倒,令人发笑。这位先生读书极多,应该登上天禄阁,太一的光辉照耀着他的学问。但他却隐居在蓬蒿之中,过着简朴的生活。陈蕃想要扫清天下,借问还未得到位置。他清扫我们的书籍尘埃,我们用笔作为扫帚。校对书籍非常精细,阅读书籍非常勤奋。从秦坑的残火和古墓中出土的断简中,探究文字的起源,探索古代的历史。用蓍草占卜,收集各种杂记。低声吟咏感动山中的精灵,深沉的呼啸驱散野外的妖魅。心境清净如几案,在无人之处也无愧于心。老夫敢于直言,说这种技艺容易学成。点画考究错误,这也是学习的次要部分。近年来儒学衰微,无奈异端炽热。道教的圣地函谷关,佛教的圣地白马寺。道教的八种修炼方法,成为国家的膏肓之患。杨朱和墨子的学说结合,不仁不义。表面上宣扬兼爱,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愚昧的民众盲目追随,这种祸患恐怕还未结束。儒者的帽子不能辟邪,改变立场,树立新的旗帜。为何要背叛我们这些儒者,拾取别人的喜好。《太玄经》难道不奇妙,甘愿从高阁坠落,放弃学问。钟山的偏僻之处,星运终究会逆转。从洙泗到现在,关中和洛阳地区最为精华。知道困难,行动更加困难,内心应该默默领会。不要说周朝的鼎已经沦落,之后没有汉唐那样的治理。大学已经很久没有儒者,这也是看到大体的意思。高明的工匠掌握规则,不依赖工具。应该像九方皋那样,不以颜色来判断马的好坏。
赏析
这首作品深刻反映了作者对学问的重视和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忧虑。诗中通过对尧舜等古代圣人的学习态度的赞美,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对当时儒学衰微和异端炽热的描述,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担忧和对传统文化的维护。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哲学思考,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识和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洞察。整体上,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学习态度的倡导,也是对整个社会文化方向的反思和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