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 登邯郸丛台

· 王恽
春风赵国台荒,月明几照苕华梦。纵亡横破,西山留在,翠鬟烟拥。剑履三千,平原池馆,谁家耕垄。甚千年事往,野花双塔,依然是,骚人咏。 还忆张陈继起,信侯王、本来无种。乾坤万里,中原自古,几多麟凤。一寸囊锥,初无语颖,也沾时用。对残釭影淡,黄粱饭了,听征车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邯郸丛台: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遗址。
  • 苕华梦:苕华,指苕溪,在今浙江杭州,此处比喻梦境。
  • 纵亡横破:形容战乱破坏严重。
  • 剑履三千:指古代贵族的随从,剑履即佩剑和穿鞋,三千表示众多。
  • 平原池馆:指平原君的池馆,平原君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贵族。
  • 骚人:指诗人。
  • 张陈继起:指张良和陈平,两人都是汉初的著名政治家。
  • 乾坤万里:形容国家疆域辽阔。
  • 麟凤:比喻杰出的人才。
  • 囊锥:比喻有才能的人。
  • 语颖:指言语中的锋芒。
  • 残釭影淡:残釭指残灯,影淡形容灯光微弱。
  • 黄粱饭了:比喻虚幻的梦境结束。

翻译

春风吹过荒废的赵国台,月光几次照进苕溪的梦境。尽管战乱破坏严重,西山的翠色依旧,云雾缭绕。剑士随从众多,平原君的池馆已成耕田。千年往事已逝,野花与双塔依旧,仍是诗人吟咏的对象。

回忆起张良和陈平的继起,相信侯王并非天生。国家疆域辽阔,中原自古以来,涌现出多少杰出人才。即便是一寸的囊锥,虽无言语锋芒,也能为时代所用。面对残灯微弱的光影,黄粱梦已醒,听着远行的车声。

赏析

这首作品以赵国台为背景,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绘,抒发了对往昔辉煌与现今荒凉的感慨。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如“春风赵国台荒”与“月明几照苕华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时光的流转与人事的变迁。同时,通过对历史人物张良、陈平的回忆,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王恽

王恽

元卫州汲县人,字仲谋。世祖中统元年为左丞姚枢征,为详议官。至京师,上书论时政,擢中书省详定官。累迁为中书省左右司都事。在任治钱谷,擢材能,议典礼,考制度,为同僚所服。至元五年,建御史台,首拜监察御史。后出为河南、河北、山东、福建等地提刑按察副使。至元二十九年见世祖于柳林宫,上万言书,极陈时政,授翰林学士。成宗即位,加通议大夫,知制诰,参与修国史,奉旨纂修《世祖实录》。恽师从元好问,好学善为文,也能诗词。有《秋涧先生大全集》。 ► 48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