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麟作经图为彭抚公作
呜呼王迹熄兮伯烜赫,名分不正礼义忒。孔子忧道徒戚戚,感麟不时出乃获。
因假鲁史尊周德,书王纪元重人极。拨乱反正笔任责,笔笔削削区淑慝。
王道以之作绳墨,君君臣臣父子得。三纲九法一暴白,天下懔然畏乱贼。
匪曰无位政斯绎,匪曰空言用斯覈。千秋万古垂世则,由麟而作复麟画。
言虽画绝道载籍,令人口诵心亦格。为经为常国命脉,安成大彭代是职。
两贤以奏第一策,调元补化奉明辟。惟麟有趾仍有定,子姓振振永厥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伯烜赫:指诸侯国君的显赫地位。
- 礼义忒:指礼义的丧失或偏离。
- 戚戚:忧虑的样子。
- 假:借用。
- 纪元:纪年的开始,这里指编年史。
- 笔削:指修改文字,这里指孔子修订《春秋》。
- 淑慝:善恶。
- 绳墨:比喻规矩或法度。
- 暴白:显露,昭示。
- 懔然:敬畏的样子。
- 绎:阐述,解释。
- 覈:核实,验证。
- 画:规划,制定。
- 载籍:书籍,文献。
- 格:感通,领悟。
- 调元补化:调和元气,补充教化。
- 明辟:明智的治理。
- 有趾:有根基,有基础。
- 子姓:子孙。
- 振振:兴旺发达。
- 厥泽:其恩泽。
翻译
啊,王道的痕迹已经熄灭,诸侯国君的地位显赫,名分不正导致礼义丧失。孔子忧虑于道义的衰落,内心感到忧虑,直到感麟不时的出现才获得启示。
因此借用鲁国的历史来尊崇周朝的德行,编写王者的纪年来重视人的极致。拨乱反正的责任在于笔下,每一笔每一削都是为了区分善恶。王道以此作为规矩,君君臣臣父子的关系得以确立。
三纲九法一一昭示,天下人敬畏乱贼。不是说没有地位就不能阐述政治,也不是说空话就能得到验证。千秋万古都遵循这个法则,由麟的出现而制定,又由麟的画定而结束。
言语虽然结束,但道义载于书籍,令人口诵心亦能领悟。作为经典,作为常道,是国家命脉,安成大彭代代担任此职。
两位贤人以此上奏第一策,调和元气,补充教化,奉行明智的治理。只有麟有根基,有基础,子孙兴旺发达,永远享受其恩泽。
赏析
这首诗是沈周为彭抚公所作,通过感麟作经的典故,表达了对孔子修订《春秋》以正名分、明礼义的崇敬之情。诗中,“感麟不时出乃获”一句,既是对孔子得道之难的感慨,也是对孔子智慧的赞美。后文通过对“王道”、“三纲九法”的阐述,强调了孔子修订《春秋》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最后,诗人以“安成大彭代是职”作结,表达了对彭抚公继承孔子遗志、维护国家纲常的期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沈周对孔子及其《春秋》的崇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