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无胜上人奉檀香佛归金陵

南来宗意原无住,龙锡经时信羽翰。 遂有法华开色相,微拈心蕊足旃檀。 千峰落照苍猿定,一道横分白气尊。 许我淩风来独往,月明环佩满虚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龙锡:指僧人的法器,即锡杖。
  • 羽翰:羽毛,比喻书信或文章。
  • 法华:指佛教经典《法华经》。
  • 色相:佛教术语,指一切事物的形状外貌。
  • 心蕊:心中的精华或核心。
  • 旃檀:一种香木,常用来比喻佛教的香气或功德。
  • 苍猿:老猿,常用来象征深山或禅境。
  • 白气尊:可能指佛教中的某种尊贵之气或象征。
  • 淩风:乘风,形容行动自由无阻。
  • 环佩:古人衣带上所系的佩玉,此处可能指伴随的声响或象征。
  • 虚坛:空旷的坛场,指佛教的修行场所。

翻译

南来的佛法本无固定的居所,僧人的锡杖在一段时间内传递着信息。 于是有了《法华经》展现的种种形态,微妙地触及内心的精华就足以散发出旃檀的香气。 千峰在落日的余晖中,苍猿已经安定,一条道路横亘,白色的气息显得尊贵。 你允许我乘风独自往来,月光下,环佩的声音在空旷的坛场上回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佛教僧人无胜上人带着檀香佛像归金陵的情景,通过自然景观与佛教意象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理解和对僧人旅途的祝愿。诗中“南来宗意原无住”体现了佛教的流动性与无固定居所的特性,“龙锡经时信羽翰”则形象地描绘了僧人传递佛法的过程。后文通过“法华开色相”、“心蕊足旃檀”等句,展现了佛教教义的深邃与美好。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往来的向往,以及对僧人旅途的美好祝愿。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对佛教和自然景观的赞美。

梁元柱

梁元柱,召补福建道御史。三年,监北京乡试。旋奉敕按云南,便道归省,连遭父母之丧,起补广西参议,未赴而病卒。有《偶然堂集》四卷。事见罗孙耀撰墓志铭、吴元翰撰行状。清黄培彝修康熙十三年刊《顺德县志》卷八、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三有传。 ► 1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