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巾帻(zé)山:山名。
- 海氛:海上的雾气;也可引申为海边的气氛、战时气氛。这里指海边雾气。
- 翠微:指代青山。
- 山麓:山脚下。
- 重镇:军事上重要的城镇。
- 辕门:军营的大门。
- 晓角:早晨的号角声。
- 九天:天空极高处。
- 三台:星名,古人以为人间的三公对应天上的三台星;也常用来比喻三公及宰辅大臣。这里借指朝廷。
- 吴钩:一种弯刀,常代指兵器。这里指自己的武器。
- 斗牛:星宿名,即斗宿和牛宿。
翻译
从春天的城东出发,往东边去,海上的雾气渐渐稀少,城边的人家炊烟缭绕着翠绿的青山。山脚下高大的城楼,展现出军事重镇的雄伟气象,军营的大门外,早晨的号角声在晴朗的阳光中响起。高空中的云气仿佛与朝廷靠得很近,百里外江水奔腾的声音中,一只鸟儿展翅高飞。极目远望那辽阔苍茫的景象,不禁回忆起圣明的君主,手中的吴钩闪耀着光辉,仿佛连接上了天上斗牛二星的光芒。
赏析
这首诗描绘出巾帻山一带壮丽开阔的景象,展现出诗人戚继光豪迈雄浑的气概与内心丰富的情感。
诗的开篇描绘春城东去所见,海氛稀、人烟绕翠微,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安宁而秀丽的自然与生活画卷,奠定了一种既有宁静又藏着豪迈的基调。“山麓高楼开重镇,辕门晓角起晴晖”则气势一变,突出了城楼下军事重镇的威严,晨晖中的号角声又增添了一种雄壮之感,让人感受到此地的重要军事地位。颔联“九天云气三台近”将视野扩展到高空,云气与朝廷联系在一起,暗喻着诗人对朝廷的忠诚;“百里江声一鸟飞”以动衬静,江声浩荡,一只鸟儿自在飞翔,画面宏大且富有动感。尾联“极目苍茫忆明主”表达了诗人纵目眺望,心怀君主;“吴钩高接斗牛辉”则凸显了诗人手持兵器,壮志凌云,仿佛能与天空星宿交相辉映,将诗人渴望为国家奋力拼搏、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情景交融,以景衬情,意境开阔,是一首展现戚继光非凡气质与家国情怀的佳作。

戚继光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 24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