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
- 樽俎:古代盛酒食的器具,这里指宴席。
- 五马:古代太守的代称。
- 滇南:指云南南部。
- 双幡:古代仪仗中的旗帜。
- 铜柱:古代边疆的标志。
- 金沙:指金沙江,即长江上游的一段。
- 刘宠:指刘太守,宠是尊敬的称呼。
- 斗极:北斗星和北极星,比喻帝都或朝廷。
翻译
多年来,战火映照着江门,我们在宴席上相见,彼此的意气相投。 天子论功行赏,你被任命为太守,前往滇南了解民情,经过双幡的仪仗。 秋高气爽,铜柱旁的蛮地云雾散去,月光照耀着金沙江,旅雁繁多。 圣明的时代共同推崇刘太守的政绩,你站在斗极之下,遥望中原。
赏析
这首诗是戚继光送别刘太守赴武定之作,诗中通过对烽火、樽俎、五马、双幡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刘太守的威严与使命。诗的后半部分以秋高铜柱、月度金沙的壮阔景象,象征刘太守的远大前程和边疆的宁静。结尾处对刘太守的政绩给予高度评价,并期望他能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为国效力,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

戚继光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 24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