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僧广极由吴度岭访憨公作此赠之

尼珠宁得久沉冥,一衲南来杖屦停。 派自黄梅知已接,论留白马可谁听。 惊鸥海上频飞渡,瘗鹤亭中更勒铭。 茆管独推慈氏笔,为余重写贝多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尼珠:本指摩尼宝珠,佛教中视为宝物,这里比喻佛理真谛。(“尼”读音:ní)
  • 沉冥:意为昏暗、幽暗,这里指佛理未被广泛传播。
  • 一衲:指一个僧人,这里指楚僧广极。(“衲”读音:nà)
  • 南来杖屦停:从南面来,停下了脚步。(“屦”读音:jù)
  • 派自黄梅:佛教禅宗从黄梅(今湖北黄梅县)五祖弘忍处传承下来的流派。
  • 知已接:已经得到了传承。
  • 论留白马:指佛教的教义留在白马寺,但可能不被人重视倾听。
  • 惊鸥海上频飞渡:形容僧人如同惊飞的海鸥,频繁地渡海云游。
  • 瘗鹤亭中更勒铭:在瘗鹤亭中刻下铭文,表达对生死的超脱看法。(“瘗”读音:yì)
  • 茆管:茅草做的笔。(“茆”读音:máo)
  • 慈氏笔:相传弥勒菩萨曾用慈氏笔书写经文,这里借指高超的书法技艺。
  • 贝多经:用贝多树的叶子书写的佛经。

翻译

楚地的僧人广极从吴地翻山越岭来拜访憨公,我写这首诗赠给他。 佛理真谛怎能长久地被埋没,这位楚僧从南面而来,停下了脚步。 他传承了黄梅禅宗的流派,然而他所论述的佛教教义又有谁能真正倾听呢。 他如同惊飞于海上的海鸥,频繁地奔波云游;又好似在瘗鹤亭中勒铭,对生死有着超脱的理解。 他用茅草做的笔,展现出如慈氏般高超的书法技艺,为我重新书写贝多经。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楚僧广极的形象和他的修行历程。诗的开头表达了对佛理应该被广泛传播的期望,接着提到了广极的师承和他所面临的教义传播的困境。后面两句通过“惊鸥海上频飞渡”和“瘗鹤亭中更勒铭”,形象地表现了广极的云游生涯和他对生死的超脱态度。最后两句则强调了广极的书法技艺和他为作者重写贝多经的事情。整首诗意境深远,既展现了僧人广极的宗教追求和不凡境界,也体现了作者对他的敬重和赞赏。同时,诗中运用了多个富有深意的意象,如尼珠、惊鸥、瘗鹤亭等,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欧必元

欧必元,字子建。顺德人。大任从孙,主遇从兄。十五岁为诸生,试辄第一。明思宗崇祯间贡生,年已六十。以时事多艰,慨然诣粤省巡抚,上书条陈急务,善之而不能用。当时缙绅称之为岭南端士。尝与修府县志乘,颇餍士论。晚年遨游山水,兴至,落笔千言立就。必元能诗文,与陈子壮、黎遂球等复修南园旧社,称南园十二子。著有《勾漏草》、《罗浮草》、《溪上草》、《琭玉斋稿》等。清郭汝诚咸丰《顺德县志》卷二四有传。欧必元诗,以华南师范大学藏清刊本《欧子建集》为底本。 ► 7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