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三农:指居住在平地、山区、水泽地区的农民。
- 告雨:请求降雨。
- 陵衍:山坡平缓貌。(“衍”,读音为“yǎn”)
- 骞崩:谓倒塌下陷。(“骞”,读音为“qiān”)
- 涔污:积水成涝。(“涔”,读音为“cén”)
- 瀛湖:大湖。
- 沈垫:谓水灾。(“垫”,此处读“diàn”)
- 沾濡:浸湿。
- 青皇:司春之神。
- 阳德:阳气,日光。
- 至仁:最大的仁德。
- 滋育:繁殖,生长。
- 毒荼:毒害,残害。(“荼”,读音为“tú”)
- 炎赫:炽热。
- 閟啬:闭藏不出。(“閟”,读音为“bì”)
翻译
农民们苦于请求降雨,禾苗腐烂,恐怕麦子也没有收成了。山坡平缓的地方最终倒塌下陷,积水成涝,好似大湖一般。居民害怕遭受水灾,出行的人忧愁被雨水浸湿。明明是司春之神的命令,阳气和日光却不能充分照耀。最仁厚的本意是滋养万物,怎么能说是肆意毒害呢。所担心的是之后天气炽热,闭藏不出导致庄稼焦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遭受雨灾的情景以及人们的担忧。诗人以写实的笔触,展现了三农的苦难和自然界的灾害,表达了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和对自然变化的思考。诗中通过“苗腐麦恐无”“陵衍卒骞崩”“涔污拟瀛湖”等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雨灾的严重程度。同时,“明明青皇令,阳德乃不敷”一句,对司春之神的行为提出了疑问,反映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不解和对百姓命运的同情。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后续可能出现的炎热天气导致庄稼焦枯的担忧,进一步强调了百姓面临的困境。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

刘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 2548篇诗文
刘崧的其他作品
- 《 赠画师刘宗海 》 —— [ 明 ] 刘崧
- 《 出石门滩舟行书所见七首 》 —— [ 明 ] 刘崧
- 《 古诗五章奉寄徐南卿邹致和二贤良五首 》 —— [ 明 ] 刘崧
- 《 登白石塘高峰三首 》 —— [ 明 ] 刘崧
- 《 金沙盛开 》 —— [ 明 ] 刘崧
- 《 送萧子所之九江谒刘太守楚奇 》 —— [ 明 ] 刘崧
- 《 往时杨清溪为乡先达菊存陈公作种菊图工妙逼真去之六十馀年其五世孙继先乃得之于其仲父有实家盖其家故物也出以示余因题其后以致景仰之意 》 —— [ 明 ] 刘崧
- 《 陪溪南隐君入山玩竹十二韵 》 —— [ 明 ] 刘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