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汉书十七首

相君徒步起东齐,爵拜平津老执圭。 东阁尽招天下士,董生何以滞胶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相君:指西汉时期的公孙弘,他曾任丞相,故称“相君”。
  • 徒步:步行,这里指公孙弘出身贫寒,没有车马。
  • 东齐:指齐地,今山东一带,公孙弘的故乡。
  • 爵拜:封爵并授予官职。
  • 平津:公孙弘的封号,他封为平津侯。
  • 执圭:古代大臣上朝时手持的玉器,象征身份。
  • 东阁:指公孙弘的府邸,他曾在此招揽天下英才。
  • 董生:指董仲舒,西汉著名儒家学者。
  • 胶西:地名,今山东胶州一带,董仲舒曾在此任职。

翻译

相君公孙弘从东齐的贫寒之地步行起家,最终被封为平津侯,老来仍执掌玉圭。他在东阁广招天下英才,那么董仲舒为何滞留在胶西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公孙弘和董仲舒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人才使用的思考。公孙弘虽出身贫寒,但最终位极人臣,广纳贤才;而董仲舒虽学识渊博,却未能得到重用,滞留胶西。诗中透露出对董仲舒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当时社会用人机制的批评。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才流动和使用的深刻见解。

郑学醇

明广东顺德人,字承孟。隆庆元年举人。任武缘知县。有《句漏集》。 ► 62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