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廷尉杂述

天地清以宁,真机在得一。 斯理极玄玄,众妙所从出。 道丧溺人心,多为声利汨。 智愚各有营,君子独脩吉。 至理悟盈虚,何常计得失。 大宝逊神尧,箕颍终遗佚。 雕琢为圭璋,太璞竟完质。 超然排灵筌,非几乃可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真机:真正的道理或本质。
  • 得一: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
  • 玄玄:深奥难解。
  • 众妙:各种奇妙的事物或道理。
  • :淹没。
  • 脩吉:修养德行以求吉祥。
  • 盈虚:盛衰、兴衰。
  • 大宝:指帝位。
  • :让位。
  • 神尧:指传说中的尧帝,因其德行高尚,被尊称为“神尧”。
  • 箕颍:指古代的贤人箕子和颍考叔,他们都是隐居不仕的典范。
  • 遗佚:遗弃,不问世事。
  • 圭璋:古代贵重的玉器,比喻高尚的品质。
  • 太璞:未经雕琢的玉石,比喻人的本真。
  • 灵筌:指精妙的言辞或道理。
  • 非几:不正当的手段或途径。

翻译

天地间清静而安宁,真正的道理在于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这个道理极其深奥难解,是所有奇妙事物的根源。道德沦丧使人心灵沉溺,多数人被名利所淹没。智者和愚者各有追求,而君子则通过修养德行以求吉祥。深刻领悟事物的盛衰变化,不常计较个人的得失。帝位让给了传说中德行高尚的尧帝,箕子和颍考叔这样的贤人最终选择了隐居不问世事。经过雕琢成为贵重的玉器,却仍保持着未经雕琢的本真。超脱于精妙的言辞和道理之外,不正当的手段和途径才能被摒弃。

赏析

这首作品深刻探讨了道德修养与名利追求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达到内心和谐与保持本真的重要性。通过对比智愚与君子、盈虚与得失、大宝与箕颍等对立概念,诗人表达了对深奥道理的追求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脱。作品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道德修养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郑学醇

明广东顺德人,字承孟。隆庆元年举人。任武缘知县。有《句漏集》。 ► 62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