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三际上人一首

蓬莱牟子国,释者有高秀。 早入不二门,禅枝荫海岫。 常怀古金人,思与灵境遘。 秉锡为方游,始驾秦淮舟。 宝志谒灵谷,华林竟何求。 遥探补陀迹,孤踪赴明州。 潮音巉岩洞,乘涛忽而至。 持尔慧锷心,恍惚逢大士。 天台五云长,归途指仙乡。 把月坐琼楼,餐霞留石梁。 临安访天目,㴩溶两湖绿。 空明荡烦嚣,清猿伴孤宿。 朅来止吴门,百花寓幽刹。 趺观表法幢,贞宗开顿筏。 春风三月时,缅忆清凉处。 万里探五台,往接文殊记。 清舸沂芳川,日弄桃花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蓬莱:神话中的仙境。
  • 牟子国:地名,可能指古代的一个国家或地区。
  • 释者:指出家人,这里指僧人。
  • 不二门:佛教术语,指达到无分别境界的方法。
  • 禅枝:比喻禅修的境界。
  • 荫海岫:荫,遮蔽;海岫,海边的山。
  • 金人:指佛像。
  • 灵境:神圣或超凡的境界。
  • 秉锡:持杖,锡杖是僧人的标志。
  • 方游:四方游历。
  • 秦淮:河名,位于江苏南京。
  • 宝志:指有志向的僧人。
  • 华林:美丽的林木。
  • 补陀:地名,指普陀山,佛教圣地。
  • 孤踪:孤独的踪迹。
  • 明州:地名,今浙江宁波。
  • 潮音:海潮的声音。
  • 巉岩:险峻的岩石。
  • 慧锷:智慧的刀刃,比喻智慧锐利。
  • 大士:指观音菩萨。
  • 天台:山名,位于浙江。
  • 五云:五彩云,象征吉祥。
  • 琼楼:美玉砌成的楼阁,指仙境中的建筑。
  • 餐霞:吃霞光,比喻修炼仙术。
  • 石梁:石制的桥梁。
  • 临安:地名,今浙江杭州。
  • 天目:山名,位于浙江。
  • 㴩溶:水流的样子。
  • 空明:清澈明亮。
  • 清猿:指猿猴的叫声。
  • 朅来:来到。
  • 吴门:指苏州。
  • 幽刹:幽静的寺庙。
  • 趺观:盘腿而坐,进行禅观。
  • 法幢:佛教法器的总称。
  • 贞宗:正统的佛教宗派。
  • 顿筏:顿悟的船筏。
  • 清凉处:指清凉的修行之地。
  • 文殊:文殊菩萨,智慧的象征。
  • 清舸:清雅的船。
  • 芳川:芳香的小河。
  • 桃花树:桃花盛开的树。

翻译

在神话中的蓬莱仙境附近的牟子国,有一位高僧,他早已进入无分别的禅修境界,禅修的境界如树荫遮蔽着海边的山。他常怀对佛像的敬仰,渴望与神圣的境界相遇。他手持锡杖,开始四方游历,首先乘船前往秦淮河。他拜访了灵谷寺的宝志,但华林中又寻求什么呢?他远赴普陀山,孤独的踪迹指向明州。在海潮声中,他突然来到险峻的岩石洞中。他持有锐利的智慧之心,恍惚间遇到了观音菩萨。天台山上的五彩云长,归途中指向仙乡。他坐在琼楼中,观赏月亮,修炼仙术,仿佛留在石梁上。他访问了杭州的天目山,两湖的水流清澈。在清澈明亮中,他摆脱了烦恼,与猿猴的叫声相伴,孤独地住宿。他来到苏州,住在幽静的寺庙中。他盘腿而坐,进行禅观,外表庄严,正统的佛教宗派开启了顿悟的船筏。春风三月的时节,他怀念清凉的修行之地。他万里跋涉前往五台山,希望能接到文殊菩萨的启示。他乘坐清雅的船,在芳香的小河上漂流,日间在桃花树下嬉戏。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游历四方,寻求精神境界的旅程。诗中,僧人的足迹遍布中国东南部的名山大川,从蓬莱到秦淮,再到普陀山、天台山、杭州、苏州等地,展现了他的修行之路和对佛教圣地的向往。诗人通过丰富的地理和宗教意象,表达了对僧人精神追求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厚情感。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禅意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黄省曾

明苏州府吴县人,字勉之,号五岳。黄鲁曾弟。通《尔雅》。嘉靖十年,以《春秋》魁乡榜,而会试累不第。从王守仁、湛若水游,又学诗于李梦阳,以任达跅弛终其身。有《西洋朝贡典录》、《拟诗外传》、《客问》、《骚苑》、《五岳山人集》等。 ► 9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