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黄河有感

· 谢榛
晚渡黄河正素秋,倚篷聊尔问阳侯。 源从西极昆崙出,势荡中原瀚海收。 俯仰心神齐得丧,往来身世共沉浮。 试看九曲风涛恶,博望焉能见斗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素秋:秋季,古代五行之说,秋属金,其色白,故称素秋。
  • 阳侯:古代传说中的波涛之神。
  • 昆崙(kūn lún):昆仑山,中国西部的山脉,古人认为黄河发源于此。
  • 瀚海:原本指北方的大湖,这里指黄河的水势浩大,像大海一样。
  • 俯仰:表示时间短暂,形容人的一生很快过去。
  • 得丧:得失。
  • 博望:指张骞(qiān),他曾被封为博望侯。汉朝时,张骞寻找黄河源头,曾乘槎(木筏)溯流而上,一直到了天上,见到了牵牛星和织女星。此处用博望的典故,说即使像张骞这样的人,面对黄河九曲的风涛险恶,也难以找到黄河真正的源头,看到天上的星宿。

翻译

傍晚渡过黄河时正值秋天,我倚着船篷,姑且问问波涛之神阳侯。黄河之水源头从西方极远的昆仑山流出,水势浩荡,冲击着中原大地,最后归入像大海一样广阔的河口。人生短暂,我的心神随着这黄河水的起伏而或得或失,我这一生也如这河水般在世间沉浮。试看这九曲黄河的风涛如此险恶,就算是博望侯张骞也难以见到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啊。

赏析

这首诗以渡黄河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渡河的时间和环境,同时通过询问阳侯,为下文描写黄河的气势做铺垫。中间两句描写黄河的源头和气势,以及诗人由此联想到人生的得失与沉浮,表达了一种对世事无常的感慨。最后两句用张骞的典故,进一步强调了黄河的险恶和探索的艰难,也暗示了人生的道路充满了艰辛和不确定性。整首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将黄河的雄伟与人生的感慨相结合,具有深刻的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谢榛

明山东临清人,字茂秦,自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一目失明。刻意为歌诗,有声于时。嘉靖间至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榛以布衣为之长,称五子。旋以论文与攀龙交恶,遂削其名于七子、五子之列。而秦晋诸王争延致之,河南北皆称谢先生,有《四溟集》。 ► 12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