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晓南薰亭望隔江群峰初日宛然如画不知兴之所至斐然成章

· 蓝智
扶桑西南丹桂林,初日照耀群峰青。 琅玕坠落天杳杳,芙蓉隔水秋冥冥。 我骑瘦马踏残雨,乘凉晏坐南薰亭。 是时烛龙吐光晶,倒景正挂双玉屏。 祥烟庆云忽飞动,翠旌羽盖抟紫清。 恍如仙人下云軿,金银宫阙罗蓬瀛。 丹青疑对李郭画,诡怪莫测山海经。 江波荡漾洲渚横,时有鸟雀啁啾鸣。 西山爽气生檐楹,毛发飒飒通神灵。 重华一去呼不返,疑山九点浮青萍。 黄帝垂衣静四溟,杲杲白日中天行。 湘江之竹鸾凤声,吹作箫韶咏太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扶桑(fú sāng):神话中的树名,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这里指代东方。
  • 丹桂林:红色的桂树林。
  • 琅玕(láng gān):像珠子的美石。
  • 杳杳(yǎo yǎo):深远幽暗貌。
  • 冥冥(míng míng):迷茫、迷蒙的样子。
  • 晏坐:安坐、闲坐。
  • 烛龙:神话中的神,传说其睁眼为昼,闭眼为夜。这里指太阳。
  • 光晶:光辉。
  • 倒景:指太阳从下向上照出的影子。
  • 祥烟:祥瑞的烟。
  • 庆云:五色云。古人以为喜庆、吉祥之气。
  • 翠旌羽盖:用翠羽装饰的旌旗和车盖。
  • (tuán):盘旋。
  • 紫清:天空。
  • 云軿(píng):神仙所乘之车,以云为之。
  • 蓬瀛:蓬莱和瀛洲,传说中的仙山。
  • 啁啾(zhōu jiū):形容鸟叫声。
  • 爽气:明朗开豁的自然景象。
  • 檐楹:屋檐下的厅堂。
  • 重华:虞舜的美称。
  • 疑山九点:指的是传说中仙人居住的九州,这里指代山如飘浮在水面上的青萍。
  • 四溟:四海,泛指天下。
  • 杲杲(gǎo gǎo):明亮的样子。
  • 箫韶:虞舜时的乐章。

翻译

在扶桑的西南方有一片丹桂林,初升的太阳照耀着群山,山峰一片青葱。 像珠子一样的美石从天上坠落,深远幽暗,芙蓉花隔水相望,在迷蒙的秋色中。 我骑着瘦马踏着残留的雨水,在南薰亭中乘凉闲坐。 这时太阳放射出光芒,倒影正挂在两座玉屏般的山上。 祥瑞的烟和五色的云忽然飘动起来,翠羽装饰的旌旗和车盖在天空中盘旋。 恍惚如仙人乘坐着云车从天上下来,金银打造的宫殿罗列在蓬莱和瀛洲般的仙境中。 这景色就像面对李郭的画作一样逼真,又有着《山海经》中那种诡谲怪异、难以预测的奇妙。 江波荡漾,江中的小洲横陈,不时有鸟雀发出啁啾的鸣叫声。 西山的爽朗之气在屋檐下的厅堂中产生,让人的毛发都感到清爽,仿佛与神灵相通。 虞舜一去不复返,那山就像九点飘浮在水面上的青萍。 黄帝垂衣而治,使天下安宁,明亮的太阳在天空中运行。 湘江的竹子发出鸾凤般的声音,吹奏出如同虞舜时的乐章,歌颂着太平盛世。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晓时分隔江群峰在初日照耀下如诗如画的美景,以及诗人观景时的丰富想象和感受。诗的开头通过“扶桑”“丹桂林”“初日照耀群峰青”等词句,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日晨景。接着,诗人详细描述了自己的所见所感,如“琅玕坠落天杳杳,芙蓉隔水秋冥冥”,营造出一种神秘、幽远的氛围。“我骑瘦马踏残雨,乘凉晏坐南薰亭”则表现了诗人的闲适心境。

诗中对太阳的描写“是时烛龙吐光晶,倒景正挂双玉屏”非常生动,赋予太阳以神话色彩。而后的“祥烟庆云忽飞动,翠旌羽盖抟紫清”等句,进一步展现出天空中的奇幻景象,诗人的想象丰富奇特,将景色描绘得如仙境一般。“恍如仙人下云軿,金银宫阙罗蓬瀛”更是将这种仙境的感觉推向高潮。

在描写江景和山景时,“江波荡漾洲渚横,时有鸟雀啁啾鸣”和“重华一去呼不返,疑山九点浮青萍”等句,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活,同时也蕴含了一些历史和神话的元素,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最后,诗人以“黄帝垂衣静四溟,杲杲白日中天行。湘江之竹鸾凤声,吹作箫韶咏太平”作结,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赞美和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宏大,融合了自然景色、神话传说和诗人的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蓝智

元明间福建崇安人,字明之,一作性之。蓝仁弟。元末与兄往武夷师从杜本,绝意科举,一心为诗。明洪武十年以荐授广西按察司佥事,以清廉仁惠著称。其诗清新婉约,与兄齐名。有《蓝涧集》。 ► 3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