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赵兵宪絅夫之宣府

· 谢榛
晓发居庸道,征袍霜露侵。 扬旌度寥廓,吹角动萧森。 残月楼中啸,青山马上吟。 风云占气候,亭障足登临。 狐岭寒城断,龙沙秋草深。 明王忧紫塞,战士感黄金。 樽俎三边策,烽烟独夜心。 功成竟何处,海上有丹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居庸:关名,在北京昌平区西北。
  • 征袍:出征将士穿的袍子。
  • 霜露侵:指早晨的霜露侵袭。
  • 扬旌:高举军旗。
  • 寥廓:高远空旷。
  • 萧森:形容草木凋零衰败,这里指环境的萧瑟。
  • 残月:将落的月亮。
  • 亭障:古代边塞要地设置的堡垒。
  • 狐岭:山岭名,在宣府附近。
  • 龙沙:泛指塞外沙漠之地。
  • 紫塞:北方边塞。
  • 樽俎(zūn zǔ):古代盛酒食的器具,这里指宴席。
  • 三边策:安边的策略。
  • 烽烟:烽火台报警之烟,这里指战争的警报。
  • 丹岑(cén):指绚丽的山峰,常用来比喻仙境或修仙之地。

翻译

清晨从居庸关出发,出征的袍子被霜露浸湿。 高举军旗,穿越高远空旷之地,吹动号角,使周围环境显得萧瑟。 在残月的映照下于楼中长啸,骑着马在青山间吟诗。 观察风云以推测气候,那些边塞的堡垒足以让人登临眺望。 狐岭上寒冷的城池断断续续,龙沙地区的秋草深深。 圣明的君王担忧北方边塞,战士们为赏赐的黄金而感动。 在宴席上商讨三边的安边策略,在孤独的夜晚心中牵挂着战争的烽烟。 功成之后将在何处呢,也许在那海上的绚丽仙山之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赵兵宪絅夫出征宣府的情景,展现了边疆的壮阔景色和战争氛围,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担忧和对战士的关怀。 诗的开头通过“晓发居庸道,征袍霜露侵”,点明了出征的时间和环境的艰苦。“扬旌度寥廓,吹角动萧森”则营造出一种豪迈而又苍凉的氛围。“残月楼中啸,青山马上吟”表现出将士们的壮志豪情和诗意情怀。 接下来,诗中描写了边疆的景色,如“狐岭寒城断,龙沙秋草深”,突出了边疆的荒凉和寒冷。“明王忧紫塞,战士感黄金”则体现了君王对边疆的忧虑和战士们为国家奋战的决心。 “樽俎三边策,烽烟独夜心”表现了在宴席上商讨安边策略的情景,以及在战争背景下人们内心的不安和牵挂。 最后,“功成竟何处,海上有丹岑”表达了对功成之后的思考和对美好归宿的向往。整首诗意境雄浑,情感深沉,将边疆的景色、战争的氛围和人物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谢榛

明山东临清人,字茂秦,自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一目失明。刻意为歌诗,有声于时。嘉靖间至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榛以布衣为之长,称五子。旋以论文与攀龙交恶,遂削其名于七子、五子之列。而秦晋诸王争延致之,河南北皆称谢先生,有《四溟集》。 ► 12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