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怀诗

伯贞遁世士,深栖向西樵。 潜虬岂不媚,永谢弓旌招。 清溪抚疏松,心远趣自超。 柴桑临流洁,句曲听风遥。 邈哉二陶后,勤铭寄山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伯贞:指作者的朋友,名字中的“伯”字常用于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 遁世士:指隐居不问世事的人。
  • 西樵:地名,指西樵山,位于广东省。
  • 潜虬:潜伏的龙,比喻隐居的高士。
  • 弓旌招:古代用弓和旌旗招贤纳士,这里指朝廷的征召。
  • 柴桑:地名,今江西省九江市,陶渊明的故乡。
  • 句曲:地名,今江苏省句容市,以山川秀丽著称。
  • 二陶:指陶渊明和陶弘景,两位著名的隐士。
  • 山椒:山顶。

翻译

伯贞是一位隐居的高士,他深深地栖息在西樵山。潜伏的龙难道不美丽吗?但他永远谢绝了朝廷的征召。在清澈的溪流旁,他轻抚着松树,心境远离尘嚣,趣味自然超脱。在柴桑,他临流而居,保持清洁,而在句曲,他听风声,感受遥远。在两位陶姓隐士之后,他勤勉地刻铭文于山顶,寄情于山川。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伯贞隐居西樵山的生活,展现了其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诗中运用“潜虬”、“弓旌招”等意象,表达了伯贞对隐居生活的坚持和对世俗权力的拒绝。通过对“柴桑”、“句曲”等地的提及,诗人进一步强化了伯贞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最后,提及“二陶”和“山椒”,不仅向历史上的隐士致敬,也强调了伯贞传承隐逸精神的决心和行动。整体上,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对隐逸生活理想化的赞颂。

欧大任

明广东顺德人,字祯伯。嘉靖间由岁贡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诗。为“广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粤先贤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