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佛台歌为张计部君简赋

渤海城中台百尺,卧佛佛牙纪幽迹。 丽谯前耸古郡名,滮池半带沧波色。 东望茅焦有隐居,西临千木旧精庐。 省郎起家地官氏,藏寄台中万卷书。 台边翠柏手所种,槐阴满庭护云栱。 花开红杏席茵游,荫借苍藤张幕拥。 我行住岳泰岱中,观涛亦过溟渤东。 辟疆名园更栽竹,拄杖将寻张长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卧佛:指卧姿的佛像。
  • 佛牙:佛教中指佛陀的牙齿,常被视为圣物。
  • 丽谯:古代城楼的美称。
  • 滮池:古代地名,此处指一个池塘。
  • 茅焦:古代地名,此处指一个地方。
  • 千木:古代地名,此处指一个地方。
  • 省郎:古代官名,指中央政府的官员。
  • 地官氏:古代官名,指负责土地和财政的官员。
  • 云栱:古代建筑中的一种装饰性构件。
  • 溟渤:古代地名,指大海。
  • 辟疆:古代地名,此处指一个地方。
  • 张长公:指张君简,诗中的人物。

翻译

在渤海城的中心,有一座高达百尺的台,台上有卧姿的佛像和佛牙,记录着幽深的遗迹。城楼前耸立着古老的郡名,池塘半边映着沧海的波光。向东望去,可以看到茅焦的隐居之地,向西则是千木的旧精庐。省郎出身的张君简,将万卷书藏在这台中。台边的翠柏是他亲手种下的,槐树的阴影覆盖着庭院,保护着云栱。红杏花开,如同席上的茵游,苍藤的阴影张开,如同幕布拥抱着。我曾行走在泰山之中,也曾观涛于溟渤之东。在辟疆的名园中栽竹,拄着杖,我将去寻访张长公。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代城池的景象,通过卧佛、佛牙等宗教元素,以及城楼、池塘等自然景观,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诗中通过对张君简的赞美,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知识的尊重。整体意境优美,语言流畅,通过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活态度。

欧大任

明广东顺德人,字祯伯。嘉靖间由岁贡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诗。为“广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粤先贤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