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葛明府子静

循吏高风孰与齐,去思多在七闽西。 贤声邺郡春秋纪,乡行平舆月旦题。 马鬣只今封玉碗,鸾书何日下金闺。 诸孙结驷多冠盖,人向闾门忆杖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循吏:指奉公守法的官吏。
  • 去思:离别的思念。
  • 七闽:古代指福建地区。
  • 邺郡: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安阳市一带。
  • 月旦:每月的第一天,也指评议人物。
  • 马鬣:马颈上的长毛,这里指坟墓。
  • 玉碗:珍贵的碗,这里指墓中的陪葬品。
  • 鸾书:指皇帝的诏书。
  • 金闺:指朝廷。
  • 结驷:指驾着四匹马的车,形容富贵。
  • 冠盖:指官员的服饰和车盖,代指官员。
  • 闾门:古代的里门,指乡里。
  • 杖藜:拄着藜杖,指老人。

翻译

奉公守法的官吏的高尚风范无人能比,离别的思念多在福建西部。 在邺郡的贤德名声被春秋记载,乡里的行为被每月评议。 如今坟墓上只有玉碗陪葬,皇帝的诏书何时能从朝廷下达。 他的孙子们驾着华丽的马车,人们向着乡里的门回忆起拄着藜杖的老人。

赏析

这首作品赞美了一位奉公守法的官吏的高尚品质和他在福建西部留下的深远影响。诗中通过“七闽”、“邺郡”等地名的提及,展现了他的贤德和乡行被广泛传颂。后半部分则通过“玉碗”、“鸾书”等意象,表达了对他的怀念和对他的后代富贵景象的描绘,同时“闾门”、“杖藜”则唤起了人们对他的记忆和尊敬。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这位官吏的深深敬仰和怀念之情。

欧大任

明广东顺德人,字祯伯。嘉靖间由岁贡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诗。为“广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粤先贤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