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溪西竹屋

束装已戒道,看竹来城隅。 野性自成癖,路人从笑迂。 力登山上亭,缓策沿晴湖。 回首日西下,清宴仍相娱。 引火试香鼎,挑灯开玉壶。 但知客兴浓,不觉春宵徂。 出门见星月,天籁闻笙竽。 击节呼此君,为尔羁今吾。 聊须借吟榻,卧我山泽臞。 扰扰百年中,去就不可虞。 留题岁寒社,莫遣丹青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束装:整理行装。
  • 戒道:准备上路。
  • 野性:不受拘束的性格。
  • :特别的爱好。
  • :迂回,指行为古怪。
  • 缓策:慢慢地行走。
  • 清宴:清静的宴会。
  • 香鼎:焚香的器具。
  • 玉壶:指酒壶。
  • 春宵:春天的夜晚。
  • :过去。
  • 天籁: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鸣等。
  • 笙竽:古代的两种乐器。
  • 击节:打拍子。
  • :束缚。
  • 吟榻:诗人作诗时躺的床。
  • 山泽臞:山林中的隐士。
  • 扰扰:纷乱的样子。
  • 去就:离去或留下。
  • 岁寒社:指冬天的社团或聚会。
  • 丹青渝:色彩褪变。

翻译

整理好行装,准备上路,来到城角看竹。我天性自由,有特别的爱好,路人们都笑我行为古怪。努力登上山上的亭子,然后慢慢沿着晴朗的湖边行走。回头看到太阳西下,清静的宴会仍在继续,让人感到愉悦。点燃香鼎,挑亮灯光,打开酒壶。只知道客人的兴致很浓,不知不觉中春夜已过。出门看到星星和月亮,听到自然界的声音,像是笙竽的乐声。打拍子呼唤着这竹子,为了你,我这个被束缚的今人。暂且借用吟诗的床,躺在我这山林中的隐士。在纷乱的百年中,离去或留下都不可预知。在岁寒社留下题字,不要让色彩褪变。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程敏政在春日傍晚的闲适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束装已戒道”表明诗人已准备好出行,而“看竹来城隅”则展现了他的雅致和对自然的向往。诗人的“野性”和“癖”体现了他的个性和对自由的追求,而“路人从笑迂”则反映了世俗对他的不理解。诗中“力登山上亭,缓策沿晴湖”等句,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了诗人的悠闲与自在。最后,诗人通过对星月、天籁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情感。

程敏政

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 ► 25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