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十四首

霸王弑义帝,汉祖诛元勋。 君臣道既绝,可得全其身。 平生固不同,毕竟同一死。 不知垓下剑,何似淮南矢。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霸王:指项羽,秦末起义军领袖,后自封为西楚霸王。
  • :(shì),指臣杀君或子杀父母。
  • 义帝:指楚怀王熊心,被项羽封为义帝,后被项羽所杀。
  • 汉祖:指汉高祖刘邦,汉朝的开国皇帝。
  • :(zhū),指杀戮、处死。
  • 元勋:指有极大功绩的人,这里特指韩信等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
  • 君臣道:指君主与臣子之间的道德规范和关系。
  • 垓下剑:指项羽在垓下之战中使用的剑,垓下之战是项羽与刘邦的决战,项羽战败。
  • 淮南矢:指韩信在淮南之战中使用的箭,淮南之战是韩信与项羽的战斗,韩信胜。

翻译

霸王项羽杀害了义帝,汉高祖刘邦处死了功臣。 君主与臣子之间的道德规范已经断裂,他们怎能保全自己的生命。 他们生前的行为固然不同,但最终都走向了同样的死亡。 不知道项羽在垓下使用的剑,与韩信在淮南使用的箭相比,哪一个更显得悲壮。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项羽和刘邦两位历史人物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权力斗争中君臣关系的深刻反思。诗中,“霸王弑义帝,汉祖诛元勋”揭示了权力斗争中的残酷无情,而“君臣道既绝,可得全其身”则进一步指出在这种环境下,个人的生死存亡难以自保。最后两句“不知垓下剑,何似淮南矢”则通过对比项羽和韩信的兵器,隐喻了他们命运的相似性,无论生前如何辉煌,最终都难逃一死,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刻洞察和悲悯之情。

程敏政

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 ► 25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