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屠都宪元勋巡抚蓟州等处兼督边关

· 顾清
玉节朝辞出凤楼,朱旗遥映塞垣秋。 宁边旧属西台重,当宁今无北顾忧。 铃阁春风閒卫戟,海山晴日动轻裘。 极知根本须才杰,未为还朝是黑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玉节:玉制的符节,古代天子、王侯的使者持以为凭。(音:yù jié)
  • 凤楼:指宫内的楼阁。(音:fèng lóu)
  • 朱旗:红色的旗帜。(音:zhū qí)
  • 塞垣:本指汉代为抵御鲜卑所设的边塞,后亦指长城、边关城墙。(音:sài yuán)
  • 宁边:使边境安宁。
  • 西台:官署名,此处借指重要的职位或机构。
  • 当宁:古代宫庭中帝王视朝时站立的地方,借指帝王。(音:dāng níng)
  • 铃阁:将帅居住办事的地方。(音:líng gé)
  • 卫戟:守卫的兵器。

翻译

早晨拿着玉制符节从宫内楼阁辞别出发,红色的旗帜远远映照在边关城墙的秋景中。使边境安宁本就是重要之事,如今帝王也没有了向北边边境担忧之事。在将帅的办事之地,春风轻拂,卫戟闲置,海山在晴日下,身着轻裘也感到温暖。深知国家的根本需要杰出的人才,现在还不是功成回朝的时候,头发还未变白。

赏析

这首诗是为屠都宪元勋巡抚蓟州等处兼督边关而作,表达了对他的祝福和期望。诗的首联通过描写屠都宪元勋辞别朝廷,奔赴边关的场景,展现出其肩负重任的形象。颔联强调了边境安宁的重要性,以及屠都宪元勋此次赴任的意义,让帝王无需再为北方边境担忧。颈联描绘了边关的宁静与祥和,春风轻拂,卫戟闲置,海山晴日,轻裘温暖,营造出一种安定的氛围。尾联则表达了对屠都宪元勋的肯定,认为国家的根本需要杰出人才,而他正是这样的人才,同时也暗示了他的使命尚未完成,还需要继续努力。整首诗意境开阔,语言优美,既表达了对屠都宪元勋的赞美,也体现了对国家边境安宁的期望。

顾清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士廉,号东江。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进侍读。平生以名节自励。正德初刘瑾擅权,同邑张文冕附之为显宦,清即绝不与通。瑾衔之,出为南京兵部员外郎。瑾诛,累迁礼部右侍郎。前后请立太子、罢巡幸,疏凡十数上。嘉靖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僖。工书,笔致清劲。有《松江府志》、《傍秋亭杂记》、《东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