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董天因总宪出使南海还朝

八座台星入望高,輶轩暂得驻云涛。 南溟气色传三殿,北极恩光戴六鳌。 岭路江花迎绣斧,王程春泽湿征袍。 下帷旧有群儒望,万里今瞻天使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八座:古代中央政府的八种高级官员,后世文学作品多以指称尚书之类高官。
  • 台星:三台星。《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主开德宣符也。”后因以喻指宰辅重臣。
  • 輶(yóu)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
  • 云涛:翻滚如波涛的云。
  • 南溟:南海。
  • 三殿:唐大明宫之麟德殿。此处泛指宫殿。
  • 北极:北方最远的极点,此处借指朝廷。
  • 恩光:犹恩泽。
  • 六鳌(áo):神话中负载五仙山的六只大龟。相传渤海之东,有一深壑,中有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五山,乃仙圣所居之地。然五山皆浮于海,常随潮波上下往还。天帝恐五山流于西极,失群仙之居,乃命禺彊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年一交焉。后因以“六鼇”为负载大山或海上仙山的巨鳖的代称,此处指高官显位。
  • 岭路:山岭间的道路。
  • 江花:江边的花。
  • 绣斧:即绣衣直指,汉武帝时朝廷特派的执法大吏的标志。后用以称检察执法的官员。
  • 王程:奉公命差遣的行程。
  • 春泽:春天的雨水。
  • 征袍:出征将士穿的战袍。
  • 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 群儒:泛指众多的儒士。

翻译

高官之位如台星般令人仰望,董天因暂时乘坐轻车停留在如涛的云海之中。南海的气象风貌传至宫殿,朝廷的恩泽覆盖着如六鳌般的高官。山岭道路上的江花迎接检察执法的官员,为公事奔走的行程中春天的雨水打湿了出征的战袍。董天因以前教书时众多儒士对他有所期望,如今万里之遥都在仰望这位天使般的使臣的辛劳。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释今无为送董天因总宪出使南海还朝而作。诗中开篇以“八座台星入望高”形容董天因地位之高,“輶轩暂得驻云涛”则写出他出行的情景。接下来“南溟气色传三殿,北极恩光戴六鳌”描绘了南海的风貌以及朝廷的恩泽,显示出董天因此次出使的重要意义。“岭路江花迎绣斧,王程春泽湿征袍”通过描写途中的景色和董天因的行程,表现出他的辛劳。最后“下帷旧有群儒望,万里今瞻天使劳”回顾了董天因过去的教书育人之责以及如今作为使臣的使命,体现了人们对他的期望和敬仰。整首诗意境宏大,用词精准,既表达了对董天因的赞美,也展现了对其出使任务的重视。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