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臣粮宪与社中诸公赴出泉梁吟草堂雅集之招予偶从雷峰便道亦与其盛奉和二律

花黄月白暮烟霏,甓社珠浮白玉扉。 乱后相逢人独好,歌中欢绝事还稀。 谁探铃匣金盈手,莫采芙蓉香满帏。 为倩长房施妙术,壶间迟放一乌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甓(pì)社:即甓社湖,在江苏高邮县西北。
  • 珠浮:像珍珠漂浮般的景象,形容湖水波光粼粼。
  • 白玉扉:白色的门,这里比喻优美的环境。
  • 铃匣:装有铃铛的匣子。
  • 芙蓉:荷花的别称。
  • 帏(wéi):帐子、幔幕。
  • 长房:传说中能驱鬼治病的仙人费长房。

翻译

花儿金黄,月色洁白,傍晚的烟雾迷蒙。甓社湖波光粼粼,如同珍珠漂浮,面前好似有白玉门扉那般美好。战乱之后与人相逢,更觉得对方格外亲切,歌声中充满欢乐至极的情绪,这样的事如今已经很稀少了。谁去探寻那装满金银财宝的铃匣呢,不要去采摘那香气满帐的芙蓉花。希望能请长房施展奇妙仙术,让时间在壶中慢慢流逝,一只乌鸦也不要飞起(表示希望时光停留,美好永驻)。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黄昏时分的聚会场景,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欢乐时光的珍惜以及对美好永驻的期望。诗的首联通过描绘花黄月白、暮烟霏霏的景象以及甓社湖的波光,营造出一种优美而宁静的氛围。颔联则从战乱后相逢的喜悦和欢乐之事的稀少,反映出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颈联中,“谁探铃匣金盈手,莫采芙蓉香满帏”似乎蕴含着一种对物质追求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间的思考。尾联借助长房的妙术和壶间时光的停滞,表达了作者希望美好时光能够长久停留的愿望。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用典恰当,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