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词

谁知谯火别然犀,蝶梦华胥一样齐。 范蠡有船千顷月,商山无伴一枝藜。 人间胜事知俱幻,世外良缘渐不迷。 桂树玉堂留懿业,便应随意步丹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谯火(qiáo huǒ):守望烽火的哨所。
  • 然犀(rán xī):传说点燃犀牛角可以照见水中之怪物。
  • 蝶梦:庄子梦蝶,不知自己是蝶还是人,后用以比喻虚幻无常的事。
  • 华胥:传说中的理想国,后用以指梦境、仙境。
  • 范蠡(lǐ):春秋时越国大夫,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泛舟五湖。
  • (lí):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嫩叶可吃。此处指拐杖。

翻译

谁知道守望烽火的哨所像点燃犀牛角一样,庄周梦蝶和梦游华胥国都是一样的虚幻。范蠡泛游五湖,船上有千顷月光,商山的隐者没有同伴,只有一根藜杖。人间美好的事情都知道是虚幻的,世外的好缘分也渐渐不再迷惑。在桂树玉堂留下美好的事业,就应该随意踏上通往仙境的阶梯。

赏析

这首诗富有哲理和意蕴。首联通过“谯火”“然犀”“蝶梦”“华胥”等意象,表达了世事虚幻无常的感慨。颔联以范蠡的逍遥自在和商山隐者的孤独为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对不同人生境遇的思考。颈联则点明了诗人对人间胜事和世外良缘的看法,认为它们都是虚幻的,不应过于沉迷。尾联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在世间留下美好事业,追求更高境界的愿望。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通过对各种意象的运用和对人生的思考,传达出一种超脱、豁达的情感。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