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王默庵明府

黄金台畔倚仙人,万里风云入眼新。 为报绨袍问秋扇,可须还掩马头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筑台,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贤士,故名。(黄(huáng)金(jīn)台(tái))
  • 绨袍:厚缯制成之袍。后以“绨袍”比喻故旧之恩。(绨(tí)袍(páo))
  • 秋扇:汉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后因以“秋扇”比喻妇女因年老色衰而见弃。(秋(qiū)扇(shàn))

翻译

在那黄金台边倚靠着的如同仙人般的人物,万里的风云景象进入眼中都是崭新的。 为报答那如绨袍般的故旧恩情并询问起如同秋扇般可能被弃的担忧,是否需要还去掩盖那马走过扬起的尘土呢?

赏析

这首诗以富有历史典故的意象,如黄金台,来烘托出王默庵的非凡地位和气概,同时也暗示了时代的风云变幻。诗中通过“绨袍问秋扇”这一表达,巧妙地探讨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以及对自身命运的忧虑。最后一句“可须还掩马头尘”,则给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或许是在询问是否应该继续在尘世中奔波,又或许是在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种种境遇。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既有对友人的关怀,也有对人生的感慨。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