樗老杨翁挽诗

· 顾清
道为无心得,才因不用全。 子看青琐贵,身到白头年。 太史春秋志,中台琬琰镌。 新坟才四尺,佳气日苍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chū):臭椿树,常用来比喻无用之材,多用于自谦之辞。
  • 青琐:装饰皇宫门窗的青色连环花纹,借指宫廷。
  • 太史:史官。
  • 春秋志:记载历史的著作,这里指杨翁的著述。
  • 中台:古代官署名,在汉代尚书台在宫廷之中,称为中台。这里代指朝廷。
  • 琬琰(wǎn yǎn):本义指美玉,这里指美好的品德或文章。
  • (juān):雕刻。

翻译

道理是因为没有刻意追求而自然领悟的,才能是因为不被过度使用而得以保全。你看那宫廷的显贵,而他自身直到白头之年。他有着像史官撰写春秋般的志向,在朝廷中留下如美玉般镌刻的品德与文章。他的新坟仅有四尺高,但佳气每天都在苍茫之间升腾。

赏析

这首诗是对杨翁的挽诗,表达了对他的缅怀和评价。诗的首联表达了一种对人生的领悟,认为无心而为和不过度使用才能,反而能使道心得以领悟,才能得以保全,这体现了一种道家的思想。颔联通过对比宫廷的显贵和杨翁的白头之年,暗示杨翁可能没有追求功名利禄,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颈联赞扬了杨翁的志向和他在朝廷中所留下的美好品德与文章,将其比作史官的春秋志和美玉般的镌刻,高度评价了他的贡献和价值。尾联描绘了杨翁新坟的情景,虽然坟仅四尺高,但却有着苍茫的佳气,暗示着他的精神和影响依然存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沉,通过对杨翁的赞美和怀念,表达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顾清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士廉,号东江。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进侍读。平生以名节自励。正德初刘瑾擅权,同邑张文冕附之为显宦,清即绝不与通。瑾衔之,出为南京兵部员外郎。瑾诛,累迁礼部右侍郎。前后请立太子、罢巡幸,疏凡十数上。嘉靖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僖。工书,笔致清劲。有《松江府志》、《傍秋亭杂记》、《东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