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三儿应举予己酉乡试初场前夕梦乘雾登鸡鸣山及半见日出惊寤众以为祥既乃下第而三儿天秩以是日生今二十有八年矣始遣其应举因感前事书此励之庶几不以离忧而妨远业也四月十五日识

· 顾清
云开日出四山明,忆在金陵梦尔生。 俯仰卅年谈往事,扶摇今日看初程。 儿童亦解登科好,老我宁为别绪萦。 若到仲游旧时地,也应回首望天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应举:参加科举考试。
  • 己酉:干支纪年法,此处指具体的年份。
  •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中试者称为“举人”。
  • 初场:科举考试中的第一场。
  • (wù):睡醒。
  • 天秩:人名。
  • 庶几:表示希望或推测。
  • 仲游:可能是一个特定的地点或人物,具体含义不太明确。

翻译

云散日出,四周的山峦变得明亮,回忆起在金陵时梦见你出生的情景。 三十年的时间转瞬即逝,谈论着过往的事情,如今看着你踏上科举考试的初始路程,希望你能如大鹏展翅高飞。 孩子们也知道科举考中是好事,我怎能被别离的愁绪所困扰。 如果你到了仲游那个旧地方,也应该回首遥望京城。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顾清在送儿子参加科举考试时,回忆起往昔并表达对儿子的期望与鼓励之作。诗的首句通过描绘云开日出、山峦明亮的景象,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明朗的氛围。接着回忆儿子出生时的梦境,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然后提到三十年的时光匆匆而过,看着儿子踏上科举之路,期望他能有好的成绩。同时,诗人表明自己不应被离愁别绪所束缚,鼓励儿子努力追求功名。最后,诗人想象儿子若到了某个特定的地方,也应不忘回望京城。整首诗情感真挚,既表达了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又体现了诗人的豁达胸怀。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如三十年的过往与今日儿子的初程形成对比,“扶摇”象征着希望儿子能在科举中取得好成绩,展翅高飞。

顾清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士廉,号东江。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进侍读。平生以名节自励。正德初刘瑾擅权,同邑张文冕附之为显宦,清即绝不与通。瑾衔之,出为南京兵部员外郎。瑾诛,累迁礼部右侍郎。前后请立太子、罢巡幸,疏凡十数上。嘉靖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僖。工书,笔致清劲。有《松江府志》、《傍秋亭杂记》、《东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