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田黄雀行

· 刘基
野田雀,觜啄啄,朝食山下禾,暮食山上粟。千百为群丛薄里,忽然惊飞若蜂起。 飞飞却落稻田中,众口齐啄稻为空。农夫力田望秋至,沐雨梳风尽劳瘁。 王租未了私债多,况复尔辈频经过。野田雀鹰隼,高翔不汝击,农夫田父愁何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觜啄啄(zuǐ zhuó zhuó):形容鸟嘴啄食的样子。
  • 丛薄:草木丛生的地方。
  • 沐雨梳风:形容农夫在风雨中辛勤劳作。
  • 劳瘁(láo cuì):因劳累过度而疲惫不堪。
  • 王租:国家的税收。
  • 私债:个人的债务。
  • 尔辈:你们这群(指黄雀)。
  • 鹰隼(yīng sǔn):猛禽,如鹰和隼,常用来比喻捕食者。

翻译

野田里的黄雀,嘴巴啄个不停,早上在山下吃稻谷,晚上又到山上吃粟米。成百上千的黄雀聚集在草木丛中,突然惊飞起来像蜂群一样。 它们飞来飞去,最后落在稻田里,众口一齐啄食,稻田被啄得空空如也。农夫辛勤劳作,希望秋天能有好收成,他们不畏风雨,尽心尽力。 国家的税收还没交完,个人的债务又多,何况你们这群黄雀还频繁地来侵扰。野田里的黄雀啊,鹰隼高飞不会来捕食你们,但农夫和田父的忧愁却是无穷无尽!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野田黄雀的肆虐和农夫的艰辛,反映了农民在沉重税收和私债压力下的悲惨生活。诗中,“觜啄啄”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黄雀啄食的情景,而“沐雨梳风”则深刻表现了农夫不畏艰难的劳作精神。最后,诗人以“鹰隼高翔不汝击”来比喻黄雀的安逸,与农夫的“愁何极”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农民深切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控诉。

刘基

刘基

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