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赋名:因作赋而闻名。
- 谈兵:谈论军事。
- 蓟(jì)门:指蓟州,在今河北省北部。
- 转饷:转运军粮。
- 弭(mǐ):消除。
- 边衅(xìn):边境上的争端或冲突。
- 薇省:尚书省的别称。
- 分曹:分科办事。
- 客卿:古代官名,春秋战国时授予非本国人而在本国当高级官员的人。
- 风土: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
- 洛邑:洛阳的古称。
- 烟花:指春天繁华的景象。
- 大梁城:开封的古称。
- 垂纶:垂钓。
- 沧洲:滨水的地方,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
- 绨(tí)袍:厚缯制成的袍子,后泛指贫困者所穿的粗陋之衣,也指故人之念。
翻译
十年的交往让我知晓您因作赋而闻名,在中原回首往事时,正谈论着军事。在蓟州转运军粮来消除边境的争端,在尚书省分科办事,您备受敬重如同客卿。这里的风俗习惯与新的洛阳城没有不同,春天繁华的景象依然如大梁城一般。渐渐觉得在水边垂钓,隐居之处越来越远,仍然为您的情谊和那粗陋的袍子而感到悲伤。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朱少参去洛中时所作。首联回顾了与朱少参相识相知的过往,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正在谈论军事。颔联描述了朱少参在蓟门转运军粮以消除边衅的功绩,以及在薇省分科办事时受到的重视。颈联通过对当地风俗习惯和景色的描写,展现出洛中的特色,同时也暗示了这里的繁荣与稳定。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朱少参离去的不舍之情,以及对过去情谊的怀念,“垂纶渐觉沧洲远”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而“犹为绨袍一怆情”则突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离别的感伤。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通过对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的描绘,烘托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世事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