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少师李公致仕还淮南

中原羽檄日交驰,玉殿宵衣问六师。 片语独当天下计,寸衷还有圣人知。 玉关初纳名王款,沧海频收下濑师。 帷幄论功谁解识,麒麟图画肯教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羽檄(yǔ xí):古代军事文书,上插鸟羽,表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
  • 宵衣:天不亮就穿衣起来,旧时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
  • 六师:周天子所统六军之师,后泛指全部军队。
  • 寸衷:指心、内心。
  • 玉关: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这里泛指边疆。
  • 名王:古代少数民族对贵族头领的称呼。
  • 下濑(lài)师:指涉江作战的军队。濑,从沙石上流过的急水。

翻译

中原地区军事文书每日频繁传递,宫殿中皇帝天不亮就起来询问全军情况。 只用只言片语便能应对天下大计,内心的忠诚还有圣明的君主知晓。 在边疆刚接纳了少数民族头领的降服,在大海边频频收服涉江作战的军队。 在军帐中谋划论功有谁能够理解,功臣的画像怎么能让它延迟呢?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黎民表为送李公致仕还乡而作。诗中描绘了国家的军事状况和李公的功绩。

首联通过“中原羽檄日交驰,玉殿宵衣问六师”,展现了当时中原地区战事频繁,皇帝勤于政事,关心军队的情景。

颔联“片语独当天下计,寸衷还有圣人知”,强调了李公的才能和忠诚,他以简洁的话语便能谋划天下大计,而他的忠心也被圣明的君主所了解。

颈联“玉关初纳名王款,沧海频收下濑师”,叙述了在边疆和海边取得的胜利,接纳了少数民族头领的降服,收服了作战的军队,体现了军事上的成果。

尾联“帷幄论功谁解识,麒麟图画肯教迟”,表达了对李公功绩的肯定,认为他在军帐中谋划的功劳应该被认可,他的功臣画像不应该被延迟。整首诗气势恢宏,语言简练,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有才能、有忠诚的将领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军事形势和对功臣的期望。

黎民表

明广东从化人,字惟敬,号瑶石山人。黎贯子。黄佐弟子。以诗名,与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赵用贤称“续五子”。亦工书画。嘉靖举人。选入内阁,为制敕房中书舍人,出为南京兵部车驾员外郎。万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有《瑶石山人稿》、《养生杂录》、《谕后语录》。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