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色二首

送客谁言远道难,行行犹似别时看。 阳关梦冷杯间雨,朔塞声沉笛半寒。 肘后印垂金篆古,营前旗整绣雕残。 骅骝一路驰鞭影,霜下才惊汗血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阳关:(yáng guān)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为古代通西域的要道,因位于玉门关之南而得名,是出塞必经之地。在诗中代指离别之地。
  • 朔塞:(shuò sài)北方边塞地区。
  • 肘后印:随身携带的印信,常表示官职或权力。
  • 金篆:(jīn zhuàn)指钟鼎上所铸的篆文,也泛指篆书、篆刻。
  • 骅骝:(huá liú)指赤色的骏马。

翻译

送别之时谁说远行之路艰难,一路前行似乎还如离别时那般情景。 在离别的酒中,仿佛梦到了寒冷的阳关,杯中的雨滴如同离别之泪;北方边塞的声音低沉,笛声也带着半分寒意。 肘后的印信上垂挂着古老的金篆文字,营前的旗帜整齐,但绣雕已有些残损。 赤色的骏马一路上奔驰着,扬起马鞭的影子,在秋霜之下才惊讶地发现那汗血宝马的红色如此鲜艳。

赏析

这首诗以柳色为背景,描绘了送别时的情景以及征途中的景象,表达了一种离别的忧伤和对旅途的感慨。诗中通过“阳关梦冷”“杯间雨”“朔塞声沉”“笛半寒”等词语,营造出一种凄凉、寒冷的氛围,体现了离别的悲伤和对远方的未知的担忧。同时,“肘后印垂金篆古,营前旗整绣雕残”则描绘了出行者的身份和旅途的艰辛,印信和旗帜的描写暗示了使命的庄重和环境的艰难。最后,“骅骝一路驰鞭影,霜下才惊汗血丹”以骏马为喻,表现了前行的决心和活力,同时也通过“霜下”和“汗血丹”的对比,增添了一种悲壮的色彩。整首诗情景交融,寓意深刻,语言优美,富有艺术感染力。

黎遂球

明广东番禺人,字美周。天启七年举人。再应会试不第。善诗、古文,工画山水。崇祯中,陈子壮荐遂球为经济名儒,以母老不赴。明亡,方应陈子壮荐,为南明隆武朝,兵部职方司主事,提督广东兵援赣州,城破殉难。谥忠悯。有《莲须阁诗文集》。 ► 59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