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吟

高如孔父之登泰山巅,低如李斯之凿骊山底。高复高兮山出云,低复低兮石沉水。 低复高兮柔枝春鸟栖又飞,高复低兮日之方中能几时。 听我高低吟,日之方中能几时。不为蔬食饮水之孔父,而为籀碑篆玉之李斯。 高低吟,知不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孔父:指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父”(fǔ)在这里表示对男子的美称。
  • 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区东南。“骊”(lí)。
  • 籀(zhòu)碑篆玉:指书写篆书碑文和雕琢玉器,这里用来形容李斯追求的功名利禄之事。

翻译

高的如同孔子登上泰山之巅,低的如同李斯开凿骊山之底。高了又高啊,山高到能生出云彩;低了又低啊,石头沉到水中。 低了又高啊,柔软的树枝上春天的鸟儿栖息又飞走;高了又低啊,太阳正当午又能持续多久。 听我这高低的吟唱,太阳正当午又能持续多久。不做像孔子那样安于粗茶淡饭、饮水度日的人,而要做像李斯那样追求铭刻碑文、雕琢玉器般功名利禄的人。 这高低的吟唱,知不知道其中的意味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孔子和李斯的不同追求,表达了对人生追求和价值观的思考。诗中以“高如孔父之登泰山巅”和“低如李斯之凿骊山底”开篇,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孔子代表着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他安于简朴的生活,追求道德和学问的境界;而李斯则象征着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接下来,诗人通过“高复高兮山出云,低复低兮石沉水”“低复高兮柔枝春鸟栖又飞,高复低兮日之方中能几时”等诗句,进一步强调了高低起伏的变化和世事的无常。太阳正当午的辉煌时刻又能持续多久呢?这暗示了功名利禄的短暂和虚幻。

最后,诗人表明自己的态度,不愿意像孔子那样过着简朴的生活,而是倾向于像李斯那样追求功名利禄。然而,诗的结尾“高低吟,知不知”又给人一种反思和疑问,让读者思考这种追求是否真的有意义。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对高低的描绘和对比,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深入思考。

黎遂球

明广东番禺人,字美周。天启七年举人。再应会试不第。善诗、古文,工画山水。崇祯中,陈子壮荐遂球为经济名儒,以母老不赴。明亡,方应陈子壮荐,为南明隆武朝,兵部职方司主事,提督广东兵援赣州,城破殉难。谥忠悯。有《莲须阁诗文集》。 ► 59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