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清城新楼

楼櫓临边起,旌旗蔽日翻。 众山多鲁望,一水控河源。 直取岩城镇,应防敌骑奔。 战閒耕士乐,时远霸风存。 迥眺山川异,烦忧鼓角喧。 嗣宗偏引恨,平子易销魂。 老去无长策,春归忆故园。 帝乡何处是,愁望且开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楼橹(lóu lǔ):军中用以瞭望、攻守的无顶盖的高台。
  • 旌旗(jīng qí):旗帜的总称。
  • 蔽日:遮蔽日光。
  • 鲁望:这里指鲁地的山。
  • :控制,掌控。
  • 河源:河流的源头。
  • 岩城:险要的城。
  • 战閒(zhàn xián):战争停息的时候。
  • 霸风:霸业的风范。
  • 迥眺(jiǒng tiào):向远处眺望。
  • 嗣宗:阮籍的字,这里借指怀有忧愁的人。
  • 平子:张衡的字,这里借指忧伤的人。
  • 销魂: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翻译

在边境上建起了瞭望的高台,旗帜众多,遮蔽了日光,随风翻动。众多的山峰像鲁地的山一样,一条河流控制着河源。直接夺取险要的城镇,应当防备敌人的骑兵奔袭。战争停息时,耕种的士兵们很快乐,时代久远,但霸业的风范仍存。向远处眺望,山川景色各异,令人烦恼忧愁的是鼓角声喧闹。像嗣宗一样偏偏引起愁恨,像平子一样容易黯然销魂。人老了没有好的办法,春天归去时思念故乡。皇帝的家乡在何处呢?怀着忧愁盼望的心情暂且开怀畅饮吧。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的景象以及诗人的情感。诗的前四句通过描写楼橹、旌旗、众山、一水等景象,展现了边疆的雄伟和重要的战略地位。中间四句描述了战争间歇时的情景,士兵们在战后得以耕种,同时也暗示着曾经的霸业。接下来的四句则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思乡之情,以嗣宗和平子自比,突出了内心的苦闷。最后两句则表现出诗人对帝乡的迷茫和借酒消愁的无奈。整首诗意境苍凉,情感深沉,既有对边疆局势的忧虑,也有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黎民表

明广东从化人,字惟敬,号瑶石山人。黎贯子。黄佐弟子。以诗名,与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赵用贤称“续五子”。亦工书画。嘉靖举人。选入内阁,为制敕房中书舍人,出为南京兵部车驾员外郎。万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有《瑶石山人稿》、《养生杂录》、《谕后语录》。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