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辰午日水灾纪事

农事频年叹水乡,忽惊洪潦发端阳。 千畴入舸波仍撼,万灶鸣蛙夜却长。 北土才闻伤旱魃,西江何事重怀襄。 嗷嗷满目堪垂涕,愿借函封达建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丙辰午日:指农历丙辰年的午日,即端午节。
  • 洪潦:洪水。
  • :大船。
  • 万灶鸣蛙:形容蛙声如万灶齐鸣,比喻蛙声之多。
  • 旱魃:古代传说中的旱神。
  • 怀襄:怀抱襄助之意,这里指希望得到帮助。
  • 嗷嗷:形容哀鸣声。
  • 函封:书信。
  • 建章:指朝廷。

翻译

多年来,水乡的农事一直令人叹息,突然在端午节惊见洪水泛滥。 千亩田地被淹没,大船在波涛中摇摆,夜晚蛙声如万灶齐鸣,显得夜更长。 北方刚听说因旱灾而受苦,西江为何又希望得到帮助。 满眼都是哀鸣声,令人垂泪,愿借书信传达至朝廷。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端午节时水乡遭遇洪水的惨状,以及农民的无奈与期盼。诗中,“千畴入舸波仍撼”形象地展现了洪水泛滥的景象,“万灶鸣蛙夜却长”则通过蛙声的比喻,加深了夜晚的漫长与凄凉。后两句对比了北方的旱灾与西江的困境,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和对朝廷的殷切期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责任感。

黄士俊

明广东顺德人,字亮垣,一字象甫,号玉仑。万历三十五年殿试第一,授修撰,历官礼部尚书。崇祯九年入阁,累加少傅,予告归。后相南明永历帝,年老不能决事,数为台省所论列,乞归卒。 ► 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