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发卢沟望京城有感

· 黄佐
大车殷地扬尘起,小车轧轧鸣不已。 苍凉似是长安日,呜咽元非陇头水。 玉辇南行筑将台,九重宫阙何崔嵬。 卢沟桥上阑干曲,不似行人肠九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晓发:清晨出发。
  • 卢沟:即卢沟桥,位于今北京市西南。
  • 京城:指明朝的都城北京。
  • 大车:古代的一种大型车辆。
  • 殷地:震动大地。
  • 扬尘:尘土飞扬。
  • 轧轧:象声词,形容车辆行驶的声音。
  • 长安日:比喻昔日的辉煌。长安,古都名,这里代指都城。
  • 呜咽:低声哭泣,这里形容水声。
  • 元非:并非。
  • 陇头水:指陇山上的水,这里用来形容水声。
  • 玉辇:皇帝的车驾。
  • 南行:向南行进。
  • 筑将台:建造将台,指皇帝出征前的仪式。
  • 九重宫阙:指皇宫,形容其宏伟。
  • 何崔嵬:多么高大。
  • 阑干:桥上的栏杆。
  • 肠九回:形容心情复杂,忧思重重。

翻译

清晨从卢沟桥出发,望着京城心生感慨。 大车震动大地,扬起尘土,小车的轧轧声不断。 这苍凉的景象似乎是昔日的长安,水声呜咽却并非陇山的水。 皇帝的车驾向南行进,建造将台,皇宫多么宏伟。 卢沟桥上的栏杆曲折,不像行人的心情那样复杂。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清晨从卢沟桥出发,远望京城的景象,通过对比大车小车的声音,以及长安日与陇头水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往昔辉煌的怀念和对现实变迁的感慨。诗中“玉辇南行筑将台,九重宫阙何崔嵬”描绘了皇宫的宏伟,而“卢沟桥上阑干曲,不似行人肠九回”则巧妙地以桥上栏杆的曲折来比喻行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京城变迁的深刻感受。

黄佐

明广东香山人,字才伯,号泰泉。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江西提学佥事,旋改督广西学校。弃官归养,久之起右春坊右谕德,擢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寻罢归,日与诸生论道。学从程、朱为宗,学者称泰泉先生。所著《乐典》,自谓泄造化之秘。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