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永淳县除夕夜宿道庄与潘黄门对酌二首

此日不再得,此岁其如何。 此岁还此日,一觞当一歌。 往事成陈迹,流光逐逝波。 年徂志不就,歌竟独长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永淳县:地名,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西北。
  • 除夕夜: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晚上。
  • 道庄:地名或人名,具体不详。
  • 潘黄门:人名,可能是指潘岳,字安仁,西晋文学家,曾任黄门侍郎。
  • :古代盛酒器,这里指饮酒。
  • 陈迹:过去留下的痕迹,比喻过去的事情。
  • 流光:流逝的光阴。
  • 逝波:比喻流逝的时间。
  • 年徂:年岁过去。
  • 歌竟:歌曲唱完。
  • 长嗟:长叹。

翻译

这个日子不会再有,这一年又将如何度过。 这一年又回到这个日子,一杯酒就应唱一首歌。 过去的事情已成为陈迹,流逝的光阴如同逝去的波涛。 岁月已逝,志向未能实现,歌曲唱完,独自长叹。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岁月无情的感慨,以及对未竟志向的遗憾。诗中,“此日不再得,此岁其如何”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一觞当一歌”则以饮酒唱歌的方式来排遣内心的苦闷。后两句“往事成陈迹,流光逐逝波”运用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常。最后两句“年徂志不就,歌竟独长嗟”则深刻反映了诗人对未能实现志向的深深遗憾和长叹。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时间的深刻感悟。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