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徐给事中父太学生

· 韩雍
花落梅窗香不闻,中年观化出尘氛。 眉山苏老能传业,太学何蕃未策勋。 玉洞露寒閒点易,琼楼月满静修文。 流芳却有推封诏,夜夜龙光照古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观化:观察变化;观察造化。
  • 尘氛:尘世的纷扰。
  • 眉山:苏轼是四川眉山人,这里借指苏轼。
  • 苏老:指苏轼,此指徐给事中的父亲如苏轼一般有才华。
  • 传业:传承家业或学问。
  • 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
  • 何蕃:唐时太学生,有贤名。此处借指徐给事中的儿子,暗喻其有贤能却未获功勋。
  • 策勋:记功勋于策书之上。
  • 玉洞:仙人居住的洞府,这里指幽静的书房。
  • 点易:研讨《易》经。
  • 琼楼:形容华美的建筑物。常用以指仙界楼台或月中宫殿。
  • 修文:编写着述。

翻译

梅花从窗口飘落,香气已不再能闻到,人到中年时明白了世事的变化,超脱了尘世的纷扰。徐给事中的父亲如眉山的苏轼一样能够传承家业学问,而他的儿子虽如太学生何蕃一般有贤能,却还未建立功勋。在幽静的书房中,露气寒冷,他悠闲地研讨《易经》;在月满之时的华美楼阁中,他静静地编写着述。虽然他已离去,但留下了美名,还有追封的诏书,夜夜都有龙光照耀着他的古坟。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韩雍为徐给事中的父亲(一位太学生)所作的挽诗。诗的首联通过花落梅窗的景象,暗示生命的无常,同时表达了逝者对尘世的超脱。颔联以苏轼和何蕃作比,赞扬了逝者的才华以及其儿子的贤能,然而也透露出一丝遗憾,即儿子尚未获得功勋。颈联描绘了逝者在书房中研经著述的情景,展现了他的勤奋和学识。尾联则强调了逝者的流芳百世以及朝廷的追封,龙光照古坟的描写富有神话色彩,增添了诗的庄严和神秘氛围。整首诗既表达了对逝者的敬仰和怀念,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遗憾,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韩雍

韩雍

明苏州府长洲人,字永熙。正统七年进士,授御史。巡按江西,黜贪墨吏数十人。景泰时擢广东副使,巡抚江西。劾奏宁王朱奠培不法状,后被宁王诬劾,夺官。后再起为大理少卿,迁兵部右侍郎。宪宗立,以牵累贬官。会大藤峡徭、僮等族民众起事,乃改以左佥都御史,参赞军务,督兵镇压。迁左副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有才略,治军严,而谤议亦易起。为中官所倾轧,乃致仕去。有《襄毅文集》。 ► 7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