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潮阳吴光卿

我读适越纪,思君适越吟。越吟一声风飒飒,高山流水谁知音。 钟期伯牙今已矣,劝君勿抚朱丝琴。急弦促节未易竟,相对浮云万里阴。 严陵之风高可拂,洗涤蕴内除烦襟。羊裘大泽不复辨,惟见削壁两石欹嵚岑。 潮水之潮何时还,落尽千山与万山。山山斗作芙蓉色,眼看壮士凋朱颜。 三十六根连地轴,罗浮雁荡同跻攀。达磨手提一只屦,麻姑耳后垂双环。 人生去住曾何定,四岭黄云春树暝。师门使火入虚无,列子乘风凌溟涬。 吴歌白苧出兰房,越女采莲移暮艇。沉沉沧海起红轮,瞋目大叫云中迥。 子今杖策跨崆峒,我将赤脚蓬山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适越:到越国去。(shì),去、往。
  • 飒飒(sà sà):形容风声。
  • 钟期伯牙:钟子期和俞伯牙,是古代的知音典范。
  • 朱丝琴:用朱丝作弦的琴,泛指琴。
  • 严陵:指严光,东汉著名隐士。
  • 烦襟:烦躁的心情。
  • 羊裘大泽:严光披着羊皮衣在大泽中垂钓的典故。
  • 欹嵚岑(qī qīn cén):形容山势险峻。
  • 地轴:地球的自转轴,这里指山脉的根基。
  • 罗浮:罗浮山,在广东境内。
  • 雁荡:雁荡山,在浙江境内。
  • 跻攀(jī pān):攀登。
  • 达磨:达摩,天竺高僧。
  • (jù):鞋子。
  • 麻姑:道教神话中的仙女。
  • 溟涬(míng xìng):自然之气混混茫茫的样子。
  • 白苧(zhù):白色的苎麻。
  • 崆峒(kōng tóng):山名。

翻译

我阅读到去越国的记载,就想起你前往越国时的吟咏。那越地的吟咏声起,风声飒飒作响,这高山流水之音又有谁能真正听懂呢?钟子期和俞伯牙那样的知音如今已经不在了,劝你不要再弹奏那朱丝琴。急切的弦音和紧凑的节奏难以轻易结束,面对着万里阴云,如同相对无语。严陵的高风可以吹拂,能够洗涤内心,消除烦躁的情绪。严光在大泽中垂钓的情景已难以分辨,只看见陡峭的石壁和两座高耸险峻的山峰。潮水的涨落不知何时才能回归,眼看千山万岭的树叶都已凋零。每座山都如芙蓉般美丽,眼看着壮士们的容颜也逐渐衰老。三十六座山峰连接着地轴,罗浮山和雁荡山都可以一同攀登。达摩手提着一只鞋子,麻姑耳后垂着双环。人生的去留曾经如何确定,四周山岭上黄色的云彩,春天的树木在暮色中显得昏暗。师门用火进入虚幻之境,列子乘风遨游于天地之间。吴地的歌曲从兰房中传出,越地的女子在傍晚划船采莲。深沉的沧海之上升起红色的太阳,瞪大双眼在云中大声呼喊。你如今拄着拐杖跨越崆峒山,我将光脚登上蓬莱山顶。

赏析

这首诗以对友人前往越地的思念开篇,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知音难觅的叹息。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高山流水、钟期伯牙、严陵、羊裘大泽、潮水、山峰、达摩、麻姑等,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如“山山斗作芙蓉色,眼看壮士凋朱颜”,将美丽的山景与壮士的衰老相对比,体现了时光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整首诗意境宏大,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韩上桂

明广东番禺人,字孟郁,号月峰。幼时家贫,喜读书。向人借《二十一史》,浏览一月,即默识大略。万历二十二年中举。授国子监丞。转永平府通判。巡抚方一藻以其才荐。崇祯末闻帝死讯,愤恨死。 ► 4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