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峨眉山长歌寄酬刘中丞维南
注释
- 蜀土:指蜀地,四川一带。
- 肉芝:传说中的仙草。
- 樵苏:砍柴割草。
- 脩藤:修长的藤条。“脩”同“修”,读作“xiū”。
- 涧户:山涧中的陋室。
- 老衲:年老的僧人。
- 山灵:山神。
- 邺下狂:指诗人自己,以邺下指代自己的狂放不羁。“邺”读作“yè”。
- 谢屐:一种木屐,这里指登山之具。
- 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
- 扬马宅:扬雄和司马相如的故宅。
- 谋猷:谋略,计划。
- 宪台:指御史台。
- 宵旰:指帝王勤于政事,天未亮就起身穿衣,天黑了才吃饭。“旰”读作“gàn”。
- 黄钺白旄:象征权力的仪仗。“钺”读作“yuè”,“旄”读作“máo”。
- 材官:勇武之卒。
- 乘障:登上防御工事。
- 纥干冻雀:出自典故,比喻在困境中仍有希望和活力。
- 纤翳:微小的障碍或遮蔽。
翻译
峨眉山的两座山峰横亘在蜀地,在五岳之外更显奇特,让人目睹其风采。千年的积雪纯净中蕴含着春意,几道奔流的泉水在寒冷中迸溅似雨。四十个幽深的山洞中生长着肉芝,多少的仙粮却不知归谁所有。砍柴割草的人到不了云霞深处,莓苔堆积在小径上,颜色自古如此。修长的藤条和茂密的萝蔓覆盖着山涧的陋室,众多的隐士忘却形骸,淡然相聚。真正的仙人向着那里引来凤鸾,年老的僧人竟然降服了豺虎。神奇的大自然开辟出如丹青般的美景,人间的画师们心中该是何等苦楚。李白在夜间行走见到了真实的景致,千仞峰头,半月初吐。中原地区有位客人特别自我怜惜,在栈道楼阁上,年老之身与万里之遥相阻隔。恍惚中听到杜宇在枕边啼叫,梦魂飞越了剑门驿站。山神不认识我这狂放不羁的人,想要前往攀登险峻之地,却又徒然叹息没有登山的装备。锦官城高大,锦江碧绿,残阳的余晖洒在稀疏的树林上,那是扬雄和司马相如的故宅。两汉的遗迹接连显现出神奇秀丽,他们不食烟火,具有超凡的品格。六朝的绮丽已经沦为过往的尘土,而峨眉山的大方雄浑却浩渺无息。在昌盛的时期大展谋略规划,御史台在防秋之时,夜晚静坐深思。您没看到紫色的微光闪耀在圣明的时代,宫门森严,有众多神灵守卫。健壮的士兵在北方的荒野牧马,不允许终军那样的人请求出征。当今的君王为政事操劳,宰臣们辛苦忙碌,黄钺白旄的责任非同小可。良好的政绩和威望在南北传颂,勇武的士兵登上防御工事,士气更加锐利。纥干的冻雀向着太阳飞去,广阔的天地间没有丝毫的遮蔽。又没看到漳河的流水向东流逝,乡野之人拄着拐杖望着天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峨眉山的壮丽景色和神奇氛围,同时融入了诗人对历史、人生和现实的思考。诗中通过对峨眉山的积雪、奔泉、阴洞、肉芝等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其雄伟奇特和神秘的一面。诗人提到李白曾夜行见此真景,增添了峨眉山的文化底蕴。诗中还表达了诗人自己对中原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现实政治的关注。整首诗意境宏大,语言优美,既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又有对历史文化的追溯和对时事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