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邯郸西郭悯荒
驱车出城西,井里太萧索。
寥寥几家村,俛仰但四壁。
鸡犬声不闻,日晏未炊食。
釜甑几生尘,相视无颜色。
烈日更流金,大风走沙石。
岂无百亩宽,其奈千里赤。
壮者行四方,老者守廛陌。
孤妇抱儿号,将为沟中瘠。
我行一见之,涕下忽沾臆。
何以待徵求,无用苦相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井里:古代以八家为井,引申为乡里、家宅。(此处“里”读音为lǐ)
- 俛仰:同“俯仰”,表示低头和抬头,这里指到处看。(“俛”读音为fǔ)
- 晏:晚。
- 釜甑(fǔ zèng):做饭的锅和蒸笼。
- 廛陌(chán mò):市中街道。
- 瘠(jí):瘦弱。
- 臆(yì):胸。
翻译
驾车驶出邯郸城的西郊外,乡里景象十分萧索。 只有寥寥几户人家的村落,到处看去只有四周的墙壁。 听不到鸡犬的叫声,天色已晚还没有烧火做饭。 锅和蒸笼上几乎积满了灰尘,人们相对而视,面色愁苦。 炎热的太阳仿佛让金属都要流淌,大风卷着沙石吹过。 哪里会没有宽广的百亩田地,无奈却是千里的赤地。 壮年人都到四方去奔走,老人守着市中的街道。 孤独的妇女抱着孩子哭泣号叫,将要成为沟壑中的饿殍。 我出行见到这样的情景,眼泪一下子就沾湿了胸膛。 用什么来应对赋税的征收,不要苦苦地相逼迫啊。
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邯郸西郊的荒凉景象和人民的困苦生活。诗人通过对村落的萧索、百姓的贫困、环境的恶劣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悲惨状况。诗中的“驱车出城西,井里太萧索”开篇点明地点和主题,给人以凄凉之感。“寥寥几家村,俛仰但四壁”形象地刻画了村庄的破败和人们生活的艰难。“鸡犬声不闻,日晏未炊食。釜甑几生尘,相视无颜色”进一步描写了百姓的饥饿和愁苦。“烈日更流金,大风走沙石。岂无百亩宽,其奈千里赤”则强调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和土地的荒芜。“壮者行四方,老者守廛陌。孤妇抱儿号,将为沟中瘠”表现了人民的流离失所和生命的脆弱。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和对苛捐杂税的不满。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