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南门

· 刘崧
送客出南门,客行苦踌躇。 前有血流地,暴尸临路衢。 借问守关兵,云是妖贼徒。 往者东西乡,啸聚如群狙。 跳梁恃山谷,根结未易锄。 潜行巧阚伺,动与鬼蜮俱。 官中急召募,捣穴将扫除。 往往禽捕之,束缚来献俘。 械系置庭下,诘问非枉诬。 每戮三审之,仁哉贤大夫。 岂不愤彼逆,终然恻其愚。 先时获游谍,揭竿枭首颅。 州人食其肉,刌剔无完肤。 嘉禾化稂莠,红紫竟乱朱。 下为人所忍,上干天所诛。 吾闻圣人教,伐恶仁之符。 一奸伏刀踬,万姓安其居。 官军北来近,此辈沟壑馀。 行者勿怆恻,黾勉慎所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踌躇(chóu chú):犹豫不决的样子。
  • 路衢(lù qú):道路。
  • 啸聚:互相招呼着聚集起来。
  • 群狙(jū):一群猴子,这里比喻贼人。
  • 跳梁:强横跋扈。
  • 阚伺(kàn sì):暗中察看。
  • 鬼蜮(guǐ yù):比喻用心险恶、暗中伤人的小人。
  • (bǔ):捉拿。
  • 械系:用刑具捆缚。
  • 诘问(jié wèn):追问,责问。
  • 枉诬:冤枉诬陷。
  • 稂莠(láng yǒu):稂和莠,都是形状像禾苗而妨害禾苗生长的杂草,这里比喻坏人。
  • 刌剔(cǔn tī):切割。
  • 黾勉(mǐn miǎn):努力,勉力。

翻译

送客人走出南门,客人前行时十分犹豫不决。前面有一片流血的地方,尸体暴露在路旁。询问守关的士兵,说是妖贼之徒。以前那些人在东西乡里,像一群猴子一样互相招呼着聚集起来。他们强横跋扈,依靠山谷为据点,像扎根的毒瘤一样不容易铲除。他们暗中偷偷察看,行动如同阴险的小人一样。官府紧急招募士兵,要捣毁贼人的巢穴将他们扫除。常常把贼人擒获并捆绑起来,押来献上作为俘虏。把他们用刑具捆缚着放置在庭院下,责问后发现并非冤枉诬陷。每次杀戮前都审问三次,真是仁德的贤能大夫啊。难道不是对那些叛逆者感到愤恨,但最终还是对他们的愚昧感到悲哀。先前抓获了敌方的间谍,将其揭竿斩首示众。州里的人吃他的肉,切割得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好的庄稼变成了杂草,红色紫色的东西竟然混乱了正色。这种行为下为人们所容忍,上为上天所诛杀。我听说圣人的教诲,讨伐恶人是仁爱的表现。一个奸人被刀绊倒,万千百姓就能安稳地居住。官军从北方逼近,这些贼人剩下的也将葬身沟壑。出行的人不要悲伤难过,努力谨慎地选择自己的道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社会动荡、贼人横行的景象,以及官府对贼人的镇压和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诗中通过对贼人作恶、官府征讨以及百姓反应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不安。作者对贼人的愤恨和对百姓的同情交织在一起,同时也表达了对圣人教诲中伐恶即是仁的认同。整首诗语言朴实,形象地刻画了社会的种种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深度。

刘崧

刘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