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三日省农上方门,遵河而南,止于夹冈门同人馆,示诸生二首

劳役不为戚,自逸不为休。 休戚本同体,稼穑与民谋。 我世农家子,莘野岂其俦? 受命安民事,我心宁不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qī):忧愁,悲伤。
  • (xiū):休息,停止。
  • 稼穑(jià sè):农事的总称,种植和收割。
  • 莘野(shēn yě):指田野,这里特指农事。
  • (chóu):同伴,同类。

翻译

劳作并不使我感到悲伤,自我安逸也不意味着停止。 休息与忧愁本是同一身体的两面,农事与民众的生计紧密相连。 我出身于农家,田野的劳作岂能与他人相比? 接受使命,关心民众的事务,我的内心怎能不感到忧虑。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湛若水对农事和民众生计的深切关怀。诗中,“劳役不为戚,自逸不为休”展现了作者对于劳作的态度,即使辛苦也不感到悲伤,而安逸也不意味着停止努力。后两句“休戚本同体,稼穑与民谋”则深刻揭示了农事与民众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了作者对农家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同情。最后两句“我世农家子,莘野岂其俦?受命安民事,我心宁不忧”则进一步表明了作者的身份背景和对民众事务的责任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心忧虑。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农家情怀和对民众的深切关怀。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