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歙学岁寒亭和旧韵录寄岩镇汪君士和

隐隐长松带石屏,小亭仍揭岁寒名。 古碑字灭苔争绣,曲径人稀草乱生。 松老不随霜雪变,景多真比画图清。 凭阑小立斜阳里,春鸟初闻第一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歙学:指歙县的学校。
  • 岁寒亭:亭子的名称,意指即使在寒冷的岁月中也能保持坚韧。
  • 岩镇:地名,指岩石环绕的镇子。
  • 汪君士和:人名,诗中提到的友人。
  • :此处意为“悬挂”或“标示”。
  • 古碑:古代的石碑。
  • 曲径:弯曲的小路。
  • 春鸟:春天的鸟儿。

翻译

隐约可见的长松树映衬着石屏风,小小的亭子依旧挂着“岁寒”之名。 古老的石碑上的字迹已被苔藓覆盖,几乎无法辨认,弯曲的小路上人迹罕至,草丛杂乱生长。 松树虽老,却不随霜雪而改变,景色之多,真实得比画中的还要清晰。 我倚着栏杆,在斜阳中小立,初次听到春天的鸟儿的第一声啼鸣。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岁寒亭周围的景色,通过对比古碑与新苔、曲径与乱草,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恒常。诗中“松老不随霜雪变”一句,既赞美了松树的坚韧,也隐喻了人的品格。结尾的“春鸟初闻第一声”则带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机,为整首诗增添了一抹亮色。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传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程敏政

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 ► 25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