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宿丕礼晓枕夜梦先师石翁先生正月初三日

鸟鸣客初觉,檐隙光渐发。 欲起仍迟留,省事心已折。 哲人夜入梦,遗我一书札。 恍惚不可读,意了字灭没。 展转隔幽明,哀歌思盈闼。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檐隙(yán xì):屋檐的缝隙。
  • 省事(xǐng shì):反省自己的行为。
  • 哲人:指有智慧的人,这里特指作者的先师石翁先生。
  • (zhá):书信。
  • 恍惚(huǎng hū):模糊不清。
  • 盈闼(yíng tà):充满门闼,指思绪充满心间。

翻译

鸟儿鸣叫,我初次醒来,屋檐缝隙中光线渐渐透出。 想要起身却又迟疑,反省自己的心事已感到痛苦。 智慧的先师夜晚进入我的梦境,给我留下一封书信。 字迹模糊难以阅读,意念清晰但字迹却消失不见。 在幽明之间辗转反侧,哀伤的歌声充满了我的心间。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清晨醒来后的心情与梦境。诗中,“鸟鸣客初觉,檐隙光渐发”以自然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渐亮的清晨氛围。随后的“欲起仍迟留,省事心已折”则透露出作者内心的犹豫与痛苦。梦境部分,“哲人夜入梦,遗我一书札”表达了作者对先师的深切怀念与敬仰,而“恍惚不可读,意了字灭没”则巧妙地以梦境的模糊性来象征记忆与现实的交错。结尾的“展转隔幽明,哀歌思盈闼”更是深化了作者对先师的思念之情,以及因生死相隔而产生的无尽哀思。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动人。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