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松清荫诗

尝闻斐君子,外节以中通。虚心应霜雪,夷险无春冬。 又闻髯大人,柔外且刚中。霜雪莫之陵,雨露无全功。 以兹庇本支,不与时芳同。遥遥念先德,毋忝尔芳踪。 若欲问圣学,诣学竹与松。何以学竹松?生理一无穷。 刚通本阳德,去去成群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斐君子:指有德行的人。
  • 外节:外在的节操。
  • 中通:内心通达。
  • 虚心:心胸开阔,不自满。
  • 夷险:平坦与险阻,指无论环境如何。
  • 髯大人:指有威严的长者。
  • 柔外且刚中:外表柔和而内心坚强。
  • :侵凌,侵犯。
  • 庇本支:庇护自己的家族。
  • 时芳:当时的名士。
  • 毋忝:不辜负。
  • 生理:生命的道理。
  • 阳德:正面的德性。
  • 群龙:比喻众多有才能的人。

翻译

曾听说有德行的人,外在保持节操,内心通达。他们心胸开阔,能应对霜雪,无论环境平坦还是险阻,都无分春冬。 又听说有威严的长者,外表柔和而内心坚强。霜雪无法侵凌他们,雨露也无法完全施展其功。 以此庇护自己的家族,不与当时的名士相同。遥想先祖的德行,不辜负你的美好足迹。 如果想探讨圣贤的学问,就去学习竹与松。如何学习竹松?生命的道理是无穷的。 刚强的德性本是正面的,离去后成为众多有才能的人。

赏析

这首诗通过竹松的形象,赞美了有德行的人和长者的品质。诗中,“斐君子”和“髯大人”分别代表了内外兼修的理想人格,他们的坚韧和内在力量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诗人通过这些形象,强调了学习竹松的重要性,即学习其坚韧不拔和内在的德性,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格。诗的最后,提出了学习竹松的目的是为了成为有才能的人,这体现了诗人对于个人修养和道德追求的重视。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