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林图诗
峨峨尼山,蔽于鲁邦。
笃生圣人,维民之纲。
尼山之下,有洙有泗。
有蔚孔林,在泗之涘。
维彼圣人,教之诱之。
凡厥有民,则而效之。
维彼圣人,覆之载之。
凡厥有民,敬而爱之。
既诵其言,亦被其服。
孰秣其马?
于林之侧。
既诵其言,亦履其武。
孰秣其马?
于林之下。
六辔既同,周侯之东。
荐之侑之,圣人之宫。
其音洋洋,其趋跄跄。
其临皇皇,圣人允臧。
商氏图之,式昭其敬。
载瞻载思,罔不由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峨峨:高耸的样子。
- 尼山:山名,位于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相传为孔子诞生地。
- 蔽:遮蔽,覆盖。
- 笃生:指天意所生,特指圣人或伟人的诞生。
- 维:是。
- 纲:纲领,榜样。
- 洙、泗:两条河流名,流经曲阜,孔子曾在此讲学。
- 蔚:茂盛。
- 涘:水边。
- 覆之载之:保护和承载。
- 被:穿着。
- 秣:喂养。
- 六辔:古代指驾驭马车的六条缰绳,这里指马车。
- 周侯:周代的诸侯。
- 荐之侑之:献祭和助祭。
- 皇皇:盛大的样子。
- 允臧:确实美好。
- 商氏:指商朝。
- 式昭:以示尊敬。
- 罔不由圣:无不遵循圣人的教导。
翻译
高耸的尼山,遮蔽着鲁国的土地。 天意所生圣人,是人民的榜样。 尼山之下,有洙水和泗水流淌。 茂盛的孔林,位于泗水之畔。 那位圣人,教导和引导人民。 所有的人民,都效仿他的行为。 那位圣人,保护和承载人民。 所有的人民,都敬爱他。 我们诵读他的言语,穿着他的服饰。 谁来喂养那些马? 在林子的旁边。 我们诵读他的言语,践行他的脚步。 谁来喂养那些马? 在林子之下。 六条缰绳齐备,周侯向东行。 献祭和助祭,在圣人的宫殿。 声音洋溢,步伐庄重。 盛大的到来,圣人确实美好。 商朝的图画,以示尊敬。 一边观看一边思考,无不遵循圣人的教导。
赏析
这首诗《孔林图诗》由元代诗人揭傒斯所作,赞美了孔子的伟大和对后世的影响。诗中通过描绘尼山、洙泗、孔林等自然景观,以及圣人的教诲和人民的敬爱,展现了孔子作为文化领袖和道德楷模的形象。诗的语言庄重典雅,意境深远,表达了对孔子的无限敬仰和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通过具体的场景和动作,如“秣其马”、“荐之侑之”,诗人巧妙地传达了对孔子教诲的实践和对圣人精神的传承。整首诗充满了对孔子及其教诲的崇敬之情,体现了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深远影响。

揭傒斯
元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杜市镇大屋场)江右人,字曼硕,号贞文。元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家贫力学,贯通百氏,有文名。仁宗延祐初,程钜夫、卢挚荐于朝,由布衣特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凡三入翰林。文宗时开奎章阁,首擢授经郎,以教勋戚大臣子孙,帝恒以字呼之而不名。与修《经世大典》。顺帝元统初,迁翰林待制,升集贤学士。及开经筵,升侍讲学士,同知经筵事。诏修辽、金、元三史,为总裁官。留宿史馆,朝夕不敢休,因得寒疾而卒。谥文安,著有《揭文安公集》。傒斯平生清俭,文章严整简当,诗尤清婉丽密,善楷书、行、草。朝廷典册,多出其手。与虞集、杨载、范梈同为“元诗四大家”之一,又与虞集、柳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
► 2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