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
匼匝巅山万仞馀,人家应似甑中居。
寅年篱下多逢虎,亥日沙头始卖鱼。
衣斑梅雨长须熨,米涩畬田不解锄。
努力安心过三考,已曾愁杀李尚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匼匝(kē zā):环绕、周围。
- 巅山:高山。
- 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约为八尺。
- 甑(zèng):古代的一种蒸饭用的瓦器。
- 寅年:古代以十二地支纪年,寅年即虎年。
- 亥日:古代以十二地支纪日,亥日即猪日。
- 梅雨:指初夏江淮流域持续较长的阴雨天气,正值梅子成熟,故称梅雨。
- 畬田(shē tián):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耕种的田地。
- 不解锄:不懂得如何使用锄头耕作。
- 三考:古代官吏考绩制度,指三年一次的考核。
- 李尚书:具体人物不详,可能是白居易的朋友或同僚。
翻译
周围环绕着高达万仞的巍峨山峰,人们的生活环境就像住在蒸饭的瓦器中一样局促。在寅年(虎年),篱笆外常常能遇到老虎,而到了亥日(猪日),才开始在沙头卖鱼。梅雨季节,衣服上斑斑点点的霉迹需要长须熨烫,而涩涩的畬田却不知道如何用锄头耕作。努力安心度过三年的考核期,却已经让李尚书愁苦至极。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通州(今四川达州)的艰苦生活环境和当地人民的艰辛生活。诗中通过“匼匝巅山”、“甑中居”等意象,生动地展现了通州山区的险峻和人们居住的局促。同时,通过“寅年篱下多逢虎”、“亥日沙头始卖鱼”等细节,反映了当地生活的危险和物资的匮乏。诗的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友人李尚书因官场考核而愁苦的同情。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白居易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