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

我车何啍啍,驾出城东门。 城小州事殷,应荅民力烦。 夕驱荒庄北,香山含半醺。 莽然百里内,宿草蔓平原。 前经石桥阻,始见鸡狗喧。 又闻衡门下,儿童诵王言。 土儒不识字,训解失本源。 下车使之前,父老咸骇奔。 重为正讹舛,钦哉期勿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啍啍(tian tian):形容车行缓慢的样子。 荅(da):回答。 烦(fan):繁忙。 驱(qu):赶。 莽然(mang ran):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蔓(man):蔓延。 平原:平坦的原野。 阻:阻挡。 喧:喧闹。 衡门:指学校的门。 诵:背诵。 训解:教导。 本源:根本。 正讹舛:正确和错误相混淆。 钦哉:表示敬佩之情。 谖(xuan):错误。

翻译

宿州 [明]唐之淳

我的马车行驶缓慢,驶出城东门。 这座城市虽小,但事务繁忙,需要回应民众的烦扰。 夜晚驱车往北,路过香山,空气中弥漫着微醺的香气。 草木丛生,百里内一片平原,我在这里过夜。 刚刚经过一座石桥,路被阻挡,开始听见鸡狗的喧闹声。 又听到学校门口,孩子们在背诵着古代圣贤的言论。 当地的乡土学者不识字,教导失去了根本。 我下车前去询问,老人们都惊慌逃窜。 为了纠正错误,希望不要混淆是非。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宿州的一段经历,通过描写城市的繁忙与乡村的宁静,展现了古代社会中教育和文化传承的现状。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和对于知识传承的关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乡村教育的落后和普及问题。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城乡差异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唐之淳

明浙江山阴人,名愚士,以字行。唐肃子。建文二年,以方孝孺荐,为翰林侍读,与孝孺俱领修书事。旋卒。有《唐愚士诗》。 ► 478篇诗文